生
查
子
蟋
蟀
正
悲
秋
,
雁
语
来
相
凑
。
帘
幕
卷
西
风
,
新
月
如
人
瘦
,
今
夕
夜
何
其
,
数
尽
莲
花
漏
。
谁
悟
木
樨
蝉
,
鼻
观
香
先
透
。
秋日抒情
写景
咏物
秋节
情感
动物
大雁
思乡
思恋
译文
蟋蟀正在为秋天的到来而悲伤,大雁的鸣叫声仿佛在相互问候。
帘幕被西风吹起,新月如同人一般清瘦。今晚是何年何月,时间缓缓流逝,就像数尽莲花般的计时器。
谁能明白木樨(即桂花)和蝉的鸣叫呢?它们的香气最先传到我的鼻中。
赏析
这首《生查子》由清代诗人蔡浚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月夜的静谧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更替中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首句“蟋蟀正悲秋”,以蟋蟀的鸣叫开篇,点明了秋天的来临,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接着,“雁语来相凑”一句,借南飞的大雁之音,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寂寥与离别之意。这两句通过声音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秋日夜晚。“帘幕卷西风,新月如人瘦”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西风卷起帘幕的动作与新月的形态巧妙结合,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孤独感。新月“如人瘦”的形象,既是对月形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表现出一种清冷而略带忧伤的情绪。“今夕夜何其,数尽莲花漏”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莲花漏是一种古代计时工具,此处用以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夜晚的漫长与时光的无情。诗人通过询问“今夕夜何其”,表达了对当前时刻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无奈。最后,“谁悟木樨蝉,鼻观香先透”两句,以嗅觉的体验结束全诗。木樨蝉,即桂花蝉,其叫声与桂花的香气交织在一起,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增添了诗中的一份宁静与和谐。通过“鼻观香先透”的描述,诗人似乎在暗示,即使在寂静的夜晚,细微的美好也能被感知,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整体而言,这首《生查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时间流逝以及生命中美好瞬间的感悟,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动人。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