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
写景抒情
女性主题
思乡思友
宫怨
肖像画

译文

鬓发如云般散落,耳环垂下,翡翠的钿饰也似乎在沉坠,凤形的钗朵也显得凌乱。
寒冷让我有些害怕,又听到大雁飞过的声音。
无人来为我温暖身心,我只能独自靠着,看着纱笼里残存的火光。入睡是不可能的。
我在这愁苦的帘阁中,这断肠的苦痛成了我的日常功课。
那些才华横溢的女子们充满了多情,她们温柔地怜惜着香气,自己也在题写着珠泪。
如果她们是书生,恐怕会更加痴迷于我。
我想寻找那桃根一般的艳丽事迹,却又无奈梦中秦淮河上的烟雾锁住了去路。只能独自在深夜中静坐。
我思考着是否应该问你知不知道这一切。

赏析

这首清代黄燮清的《玉漏迟·福莲室女史嘱题秦淮校书斜倚薰笼图》描绘了一幅女子在秋夜独处的画面。首句“鬓鬟云半堕”形象地刻画了女子秀发披散,如云半垂的娇态。接下来,“雀沉钿翠,凤横钗朵”通过比喻,暗示了女子头饰的精致华美,以及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怯不胜寒,又听雁声飞过”表达了女子对寒冷的敏感和对远方雁鸣的触动,寓言着她对离人的思念。接着,“冷暖无人熨贴”揭示了她的孤单无依,只能依靠微弱的纱笼残火取暖。“眠未可。愁帘病阁,断肠功课”进一步渲染了她的愁苦情绪,仿佛每一声叹息都在加重她的哀伤。下片转向女子的内心世界,“扫眉才子多情,也宛转怜香”赞美了她的才情与美貌,然而即使如此,她仍感到无人理解。“若作书生,还恐更痴于我”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甚至认为自己可能比书生还要痴情。最后,“欲访桃根艳迹,奈梦里、秦淮烟锁”借秦淮河的烟雾隐喻现实与梦境间的阻隔,她无法追寻心中的美好。结尾“深夜坐。思量问伊知么”以深夜独坐的场景收束,女子在深思中发出疑问,流露出对未知答案的期待和无奈。整首词情感细腻,画面生动,展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黄燮清

236首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晴楼七种曲》(含《帝女花》和《桃溪雪》)传世。剧作家。原名宪清。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猜您喜欢

高凉杂诗十首(其五)采葛妇
明·郑学醇
春深谷口共腰镰,芒刺时忍玉手纤。谁信吴王宫宴罢,梦回犹惜夜厌厌。
琐窗寒
宋·黄廷璹
驻马林塘,还寻旧迹,雨收秋晚。残蕉映牖,强把碧心偷展。记相逢、画堂宴开,乱花影入帘初卷。正小池涨绿,丝纶曾试,事随鸿远。凄断。情何限。料素扇尘深,怨娥碧浅。清宫丽羽,漫有.....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三)
南北朝·鲍照
璿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雀。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景阳井
宋·杨备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苍惶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四时宫词各一首(其三)
宋·许棐
凉夜谁同玉簟眠,湘波冷浸一枝莲。君王不学中秋月,处处分身处处圆。
洛阳春望
唐·张祜
世事空悲衰复荣,凭高一望更添情。红颜只向爱中尽,芳草先从愁处生。佳气蔼空迷凤阙,绿杨抵水挠宫城。游人驻马烟花外,玉笛不知何处声。
闻康给事禁中寓直因寄
元·陈肃
重惭长乐注,曲馆建章通。户裛金仙露,窗含玉女风。浓香千绪茧,华烛五文虹。顾此清宵兴,遥怜谁与同?
再入翰林
宋·宋祁
银台路入复门赊,四载重来鬓愈华。况自秋毫皆帝力,何言旧物是吾家。宫盘浩气浮襟爽,省树珍阴叠殿斜。书枕梦残闻吏报,日痕还复度砖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