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炼丹制药
哲理
草药
炼金
火候
药重

译文

要了解药物(丹药)的起源地,应当去西南地区寻找。
铅在遇到特定的条件(如癸日)时需要立即采集,而金在遇到其他条件(如远望)时则不宜使用。
炼制完成后,将药物放入土釜中封闭保存,并配合相应的流程进行后续的炼制。
药物需要经过精确的配比和适当的火候,以调和阴阳之力。其中,药物的比例要达到“二八”(可能是指一种配比方式)的要求。

赏析

这是一首写药物采集与炼制的诗歌,内容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物产的深入了解和精湛技艺。首句“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表明诗人对于药材的出处有着清晰的认识,将其来源定位在西南地区,显示出对地理环境与物产分布的熟悉。接着,“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两句强调了药材的时效性和品质选择。铅(可能指某种矿物)在遇水后会产生变化,因此需要及时采集;而金(可能指某种金属或矿石)的选用则是基于其远方来历,但品尝并不佳,反映出对药材属性的深刻理解。“送归土釜牢封闭,次入流珠厮配当”描述了药物炼制过程中的细节。将药材放回土釜中,并且加以密封,再经过火候处理,使其与其他药材(流珠)配合使用,是对传统药学知识的运用。最后,“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则进一步揭示了炼制过程中的权衡技巧。一斤药材需要二两的比例去配制,而调节火候更是以阴阳之道为依据,这表明诗人对中医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应用。整首诗通过精细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在药物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态度以及对传统技艺的尊重。

张伯端

139首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