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理
励志
写民情
战争

译文

首先观察天象以明辨五种贼害,其次需要观察地理以安定百姓。
百姓安居国富方能追求战争,战争结束方能见到圣明的君主。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理想领袖的治国方略,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政安邦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愿景。“先且观天明五贼”,这里的“五贼”指的是古代认为会对社会秩序产生威胁的五种现象,如赃、盗、邪、乱、惑。领袖首先应当洞察并处理这些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的因素。“次须察地以安民”,这句话强调了治国之本在于安定民心,通过调查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来确保人民生活的稳定与安全。“民安国富方求战”,当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庶时,才可以考虑战争或其他对外的行动。这里体现了先富后武的思想,即在国内治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去追求对外的扩张和军事上的胜利。“战罢方能见圣君”,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理念:只有在战争结束,国家安定之后,领袖才能得到真正的尊崇。这里所谓的“圣君”并非仅指帝王,也可能是对理想化的领导者的称呼。总体来说,这首诗强调了治国以民为本,内政与外战相辅相成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种美好憧憬。

张伯端

139首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