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警世
韬光
注:

译文

整日行走却仿佛未曾行走,整日静坐又好像从未曾坐过。
修行善事却不一定能成功积累功德,制造恶行原本也并没有罪恶的过失。
如果当时的人没有明白内心的真谛,不要因为听了这些话就随意地行动或理解。
死后必须见阎王审判,难以避免被投入镬汤中研磨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平常行为与内心修为之间的差异,强调了外在行善与内心清净的重要性。开篇两句“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何曾坐”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忘我之境界,如同佛家所说的入定或禅修状态,虽身处尘世却不为外物所牵绊。接着,“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元无罪过”则是指外在的善行若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善良,亦如同外在的恶行若未触及内心的邪念,那么这些行为都无法构成真正的功德或罪过。这两句强调了内在精神修养的重要性。“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则是告诫世人,如果不能洞察自己之心,就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或避免什么,因为这种不明智的心态只会带来混乱和错误的行为。最后,“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则是借用佛教中对亡者灵魂受审判的描述,警示世人,即使在尘世间没有受到惩罚,但到了死亡之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将面临最终的审判,这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道德约束。整首诗通过对日常行为与内心世界的对比,强调了精神修养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佛学思想。

张伯端

139首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猜您喜欢

古意
宋·梅尧臣
林中即鹿人,常为虎所即。虎岂援鹿者,亦各求其食。趋利不顾害,祸患安可息。古来遁世士,轻彼用智力。
毋忽诗
宋·周端臣
毋忽咫尺水,中恐有伏龙。毋忽寻丈山,中恐有毒虫。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童。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周室八百年,成于垂钓翁。
阅三朝要典
清·陈睿思
明熹宗时朋党盛,君子小人互争竞。小人道长君子消,宦官乘时盗国柄。委鬼茄花互连结,睗睒跳踉意气横。朝拜假父夕拜官,山鬼昼出白日暝。顾命元臣愤不平,群贤交章以死诤。宫中府中羽.....
城隍庙戏台联
清·蔡鸿逵
善恶报施,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警世七律四则(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林豪
前人田地后人收,命里无财莫强求。有事不如无事好,出门欢喜入门愁。常将冷眼看螃蟹,莫替儿孙作马牛。一个铜钱四两福,谁人肯向死前休。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四十八)
宋·释怀深
一群六个贼,生生欺杀人。我今识汝也,不共你相亲。你若不服我,我则到处说。教人尽识汝,遣汝行路绝。你若背服我,我则不分别。共你一处住,同證无生灭。
还丹歌(其七)
唐·杨行真人
铅汞二阴,还丹之心。相制不难,人迷不寻。学者不见,徒费千金。堪得指教,作福拯贫。如斯之用,天人不嗔。非道破除,天之大怒。恶病加之,遭官刑狱。
疑信吟
宋·邵雍
人无轻信,事无多疑。轻信招衅,多疑招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