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写景
咏物
秋天
情感
季节感
咏“霜”

译文

昨天夜晚的霜威使天空区域变得肃穆,清晨时,所有的花草都变得干枯。
春天到来,仿佛有仁慈的力量深入到它们的根基之中,只有秋季的惨淡能影响其肌肤。
寒冷像利刃一般穿过盔甲和矛盾(可能是在描述战场上或者形容环境艰苦),霜白的色彩使人不能梳理自己的发鬓。
预测这西风若是没有那么强烈,那么霜花或许会在树枝上形成如明珠般的美丽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霜降后万物凋零的景象,以及霜对自然界的深刻影响。首句“霜威昨夜肃天区”以“霜威”点题,形象地描绘了霜降之夜的凛冽之气,使天地间一片肃穆。接着,“平晓蒿兰一槩枯”一句,通过“蒿兰”这一意象,展现了霜降后植物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自然界在霜降之后的衰败与萧瑟。“一寤春仁入根本”则转而描述了霜降之后,春天的温暖与仁慈似乎也深入到了大地的根本之中,暗示了自然界的循环更替,即使是在严冬之后,春天的生机仍然会重新萌发。接下来的“只凭秋惨及皮肤”,则通过对比,强调了秋天的凄凉与霜降的直接作用,使得植物表面遭受了严酷的摧残。“寒锋刺甲过矛戟,皓色禁人著鬓须”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霜比作锐利的寒锋,不仅穿透了植物的外皮,甚至触及到人的鬓须,生动地表现了霜的寒冷与威力。最后,“料得西风如未紧,且来枝上作明珠”一句,想象在西风尚未强劲之时,霜化为晶莹剔透的珠子,挂满枝头,既是对霜降后景象的诗意描绘,也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期待与赞美。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霜降后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而又细腻的感受,以及对生命循环与自然和谐的思考。

韩琦

739首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韩琦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自号赣叟,汉族。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后雁字十九首(其七)
明末清初·王夫之
湘岸临潭帖,天山拓汉铭。为谁修楚史,自解注禽经。语雀羞刑牍,言鹦笑说铃。挥毫千里泻,腕脱不曾停。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