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穿
写景
地点
山水
抒情
赞美
古刹
动物
城市
山水田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夕阳寺的游历,其间穿插了对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赞美。"共入夕阳寺, 因窥甘露门"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同踏入夕阳寺,并特意去观赏那著名的甘露门。这不仅是对寺庙宏伟景致的一种欣赏,也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向往。"清香惹苔藓, 忍草杂兰荪"中的“清香”指的是佛教中常说的清净之香,这里用来形容寺院内的香气。"忍草"则是说难以忍受的芳草之美,而"兰荪"通常指的是兰花和其他野草,象征着自然界的美丽。这两句强调了寺庙周围环境的清新与自然之美。"捷偈飞钳荅, 新诗倚杖论"一句中,“捷偈”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梵呗或是其他宗教文本,而“飞钳荅”则形容这些文字的优雅与飘逸。紧接着的是“新诗倚杖论”,这里的“新诗”可能是指诗人自己创作的诗歌,而“倚杖论”则意味着用拐杖作为支撑,悠然自得地讨论这些诗句。这两句表达了对文学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高度评价。"坏幡标古刹, 圣画焕崇垣"中,“坏幡”可能是指寺庙中的经幡或其他装饰物品而言,而“标古刹”则强调这些装饰物品所代表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圣画焕崇垣”一句则赞美寺院墙壁上的宗教绘画,表达了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敬仰之情。"岂慕穿笼鸟, 难防在牖猿"这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形容诗人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渴望如同困囚中的鸟儿想要飞翔,或是偷窥窗棂间隙的小猿难以阻挡。这里的“慕”字表达了向往和追求,而“穿笼鸟”、“牖猿”则形象地描绘出知识渴望的迫切。"一音唯一性, 三语更三幡"这两句强调了声音(可能是念经声或其他宗教仪式的声音)的纯净和统一,以及对这种声音所代表意义的多层次理解。"一音"象征着单一而深远的声音,而"唯一性"则表达了这种声音所承载的独特精神内涵。"三语更三幡"则可能暗指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欣赏,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知识、智慧与精神追求的强烈渴望。通过对寺院环境、建筑艺术、宗教仪式等方面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向往精神高峰的美好情操。

段成式

75首
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其父段文昌,曾任宰相,封邹平郡公,工诗,有文名。在诗坛上,他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信佛读经,饮酒赋诗唱和,以解其忧,诗中多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消极情绪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次韵郑盱眙见寄并简其甥刘君
宋·陆游
衣上空嗟京洛尘,故交半作白头新。众中初得见吾子,东观已疑无若人。仗马极知非久斥,沙鸥要是孰能驯。两章英妙同时到,赵壹囊中却未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