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
次
李
辰
甫
所
寄
三
首
(
其
三
)
扁
舟
东
下
初
乘
兴
,
明
月
南
飞
竟
失
群
。
田
父
语
言
时
近
道
,
世
人
嘲
笑
尚
论
文
。
九
山
敛
气
横
寒
野
,
一
坞
朝
阳
聚
暖
云
。
胜
处
借
人
教
暂
看
,
后
来
何
必
问
灵
氛
。
写景
山水
抒情
哲理
田园
离别
借景抒情
秋节
胜地
译文
乘着兴致,我乘着小船向东行去,明月高悬空中竟觉孤身远去。
乡村农民的语言往往近于世间常理,然而却遭到世人的嘲笑和误解。
山势壮丽收敛气势横扫寒冷野外,朝阳聚暖,白云满山之间,形成了和谐的景象。
借由他人指点,我暂时欣赏到这美景,但未来是否再来,又何必问灵氛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东行,初尝旅途之兴的景象。"扁舟东下初乘兴"一句,通过“扁舟”这个特定船型,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东行旅程的新鲜感受和期待。接下来,“明月南飞竟失群”,则是用一个壮丽的画面来表达孤单与寂寞之情。这里的“明月”象征着清冷与孤独,而“南飞”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辽阔,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到了自己与群体的脱节。“田父语言时近道”一句,通过对话语境的描绘,展示了诗人与农夫之间的交流,以及对生活真谛的探讨。“世人嘲笑尚论文”则表现出诗人对于世俗之见、学术争鸣持有批评态度,认为这些都无法触及生命的本质。“九山敛气横寒野,一坞朝阳聚暖云”两句,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这里,“九山敛气”和“一坑朝阳”分别勾勒出山川与日光交互作用下的不同面貌,通过“横寒野”与“暖云”的对比,诗人传达了自然界中阴冷与温暖并存的哲理。最后,“胜处借人教暂看,后来何必问灵氛”则是诗人对于生活智慧和精神导师的寻求。这里的“胜处”可能指的是某种高妙的境界或地方,而“借人教”则表达了对他人的学习与领悟。在这之后,“暂看”二字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不为外物所动的态度,最后,“后来何必问灵氛”则是诗人对于未来和宇宙奥秘的一种坦然接受,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