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
次
李
辰
甫
所
寄
三
首
(
其
一
)
近
知
尽
室
入
烟
霞
,
儿
女
甘
贫
惯
食
鲑
。
方
外
何
人
差
可
友
,
岁
阑
底
处
定
为
家
。
江
城
潮
盛
漫
秋
卤
,
驿
道
风
高
捲
霁
沙
。
子
拾
堕
樵
归
未
得
,
能
无
借
地
种
桃
花
。
写景
抒情
秋景
田园
借景抒情
友情
地点
译文
近日,家人尽都走入云烟缥缈的境界中(或是身处宁静美丽的环境中),尽管家中贫寒,儿女却习惯于食用鱼脍。
谁能作为我在世外的朋友呢?而年岁之末又将何处定为我的家呢?
江城的潮涌之声喧闹秋日的海滩,驿道上的风势强大,卷起霁后的细沙。
孩子在捡拾柴火后未能及时归来,我心中不禁想,如果能有地方借来种上桃花就好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充满了对自然和平淡生活的向往。开篇“近知尽室入烟霞”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山林、远离尘世的愿望。而“儿女甘贫惯食鲑”则展示了一种超脱物质欲求,乐于简单生活的情操。接下来的“方外何人差可友,岁阑底处定为家”透露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他们希望找到能够相互理解和依靠的人,并在彼此中找到了家的温暖。“江城潮盛漫秋卤,驿道风高捲霁沙”则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其中“江城潮盛”表现了自然界的壮丽,而“驿道风高捲霁沙”则给人一种萧瑟孤寂的感觉。这样的对比强化了诗中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最后,“子拾堕樵归未得,能无借地种桃花”表现了一种不甘心境、渴望自由的精神状态。即便是在艰难的劳作中,也不忘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里以“种桃花”作为希望和美丽生活的象征。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这种生活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又不失个人追求和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
猜您喜欢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次韵郑盱眙见寄并简其甥刘君
宋·陆游
衣上空嗟京洛尘,故交半作白头新。众中初得见吾子,东观已疑无若人。仗马极知非久斥,沙鸥要是孰能驯。两章英妙同时到,赵壹囊中却未贫。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