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写雪
抒情
忧民
冬日场景

译文

旱情持续,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也不消亡,连日阴沉却始终没有下成雪。
太阳的余晖从地底升起,狂风也连续刮了三天。
乡间的父老们私下交谈,他们说,风的律动是上天的节律。
冬季的军事训练已经结束,京城周边的士兵们也得以休整。
被俘虏的囚犯从险境中被解救出来,闲散多余的官员也因除去繁琐政事而显得清闲。
皇上的诏书让人心生欢喜,我们的君主确实是明智而英明。
尽管风频繁地吹,但雪仍然吝啬不下,恐怕明年会没有麦子收成。
上天若能听到我的这一言辞,我希望能尽快消除旱魃带来的灾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久旱无雨,连阴未降雪的冬季景象,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对上天降雨的期盼。诗人以“魃”这一神话中的旱鬼形象隐喻旱情严重,人民生活艰难。在百姓的私下议论和朝廷的应对措施中,体现出统治者的明智决策,如停止冬季军事训练,减少不必要的征税,释放囚犯,精简官僚机构,以缓和社会压力。“微阳九地来,颠风三日发”运用象征手法,微弱的阳光象征着久旱后的希望,而狂风则预示着可能的转变。诗人期待“父老窃相语,号令风为节”,即通过民间智慧和合理的指令来改变天气。然而,“风频雪犹吝,来岁恐无麦”又揭示了雪量不足的担忧,暗示可能的粮食歉收。最后,诗人直接向天公祈求,希望上天能听取他的呼吁,尽快消除旱魃,带来及时的雪,以保佑来年的丰收。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冬日同何似公伍国开有开暨仁伯弟定国安国侄驼山寻梅赋
明·李孙宸
昔曾京国看梅树,盘里疏条映雪清。一枝两枝移近案,四筵宾客酒同倾。尔时作客空相忆,梦魂几越驼山侧。驿使迢遥书寄稀,罗浮月冷无消息。自从休沐返林邱,赏心还逐旧同游。同游多住梅.....
山中冬夜
唐·张乔
寒叶风摇尽,空林鸟宿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
酬对雪见寄
唐·许浑
飞度龙山下远空,拂檐萦竹昼濛濛。知君吟罢意无限,曾听玉堂歌北风。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