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桑
子
·
闺
词
四
首
(
其
四
)
绣
帘
斜
透
玲
珑
月
,
雁
叫
吴
霜
。
又
续
寒
螀
。
絮
断
愁
人
一
寸
肠
。
侍
儿
重
整
鸳
鸯
被
,
懒
卸
残
妆
。
怯
上
空
床
。
不
耐
秋
宵
细
细
长
。
闺怨
抒情
写月
秋节
写鸟
情感
译文
第一句“绣帘斜透玲珑月,雁叫吴霜。又续寒螀。”可以翻译为:精美的帘幕斜透着玲珑的月光,大雁在吴地的寒霜中鸣叫。接着,又传来了秋虫的凄切鸣声。
第二句“絮断愁人一寸肠。侍儿重整鸳鸯被,懒卸残妆。”可以解释为:散乱的棉絮牵扯着愁人的心肠,让人感到寸寸断肠。侍女重新整理好绣着鸳鸯的被褥,而她却依然懒于卸去残留的妆容。
第三句“怯上空床。不耐秋宵细细长。”可以理解为:她害怕独自上床,无法忍受这秋夜的长久与寂静。
赏析
这首《采桑子·闺词四首(其四)》由清代诗人曹亮武所作,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深秋夜晚的闺房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哀愁。首句“绣帘斜透玲珑月”,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画面:轻柔的绣帘轻轻垂下,月光透过帘缝洒落,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这不仅展现了月色之美,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细腻与敏感。“雁叫吴霜”一句,借大雁南飞时的叫声,以及象征着寒冷的“吴霜”,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凉与寒冷,同时也暗含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大雁的南迁,或许触动了女子心中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续寒螀”中的“寒螀”指的是寒蝉,其叫声凄厉,常用来形容秋日的悲凉。这一句通过寒蝉的叫声,进一步加深了秋夜的孤寂感,仿佛在诉说着女子内心的哀愁与无助。“絮断愁人一寸肠”则直接表达了女子内心的痛苦与忧伤。这里的“絮断”既指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也比喻情感的断裂,女子的心如同被撕裂的棉絮,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愁绪。接下来的几句“侍儿重整鸳鸯被,懒卸残妆。怯上空床。不耐秋宵细细长”,描绘了女子在面对孤独与寒冷的夜晚时的种种行为与心理状态。侍女为她整理鸳鸯被,但她却懒得卸下妆容,甚至害怕独自上床,这反映了她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最后,“不耐秋宵细细长”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漫长秋夜的难以忍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无尽愁思。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深秋之夜,身处闺房中女子的孤独、哀愁与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清代闺阁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女性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
猜您喜欢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宫怨
唐·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江汉
明·蒋主孝
江汉同流接混茫,萧萧芦荻雁南翔。姓名不到公卿府,泉石喜游君子乡。青眼昔年羞阮籍,白头今日老冯唐。思乡怀古浑閒事,酾酒椎牛兴自长。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