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地点
山水
赞美
冬季
自然奇观

译文

胜景自然别具一格,景致之美仿佛被画入图卷之中。
一座山分为四个山顶,三面可以俯瞰平静的湖泊。
即使是在夏天,僧人们也不会感到炎热,因为这里的草在冬天也不会枯萎。
游人来到这里后,都愿意剃发和剃须(表示心生敬意或决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胜景天然的山水之美,其中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与向往。"精神入画图"表达了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打动,感觉仿佛进入了画中一般。此景不仅美丽,而且四季如春,无论是酷夏还是严冬,都能保持一貫生机与和谐。"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描绘了一座山的独特地貌,其巍峨之势与周围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山的四个峰头各具特色,而山下则环抱着一片平静的湖水,这种自然构造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则透露了一位居住于此的僧人,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在炎热的夏季,他不会感到炙热;在严寒的冬天,山上的草木也不显得枯萎。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超然物外的一种向往。最后一句"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则表达了一种极致的情感。游客在到达这片美丽之地后,被这里的自然景观所打动,以至于愿意剃去头发胡须,表示要留驻下来,不再返回尘世。这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清贫自在、超脱红尘的一种向往。

罗隐

507首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