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

(

)

写景抒情
四季
动物意象
思乡思念

译文

第一句“大江东去雁南宾,翡翠衾寒几度春。”可以翻译为: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大雁纷纷向南飞,而我身处翡翠被褥中,感受着寒意,度过了数个春天。
第二句“淡月落花归有梦,崔徽已作卷中人。”可以翻译为:在淡月下,落花随风飘散,我归去时仿佛还带着梦中的影子。崔徽(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位历史人物或象征)已经成为了画卷中的人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季节的凄美景象与情感的细腻波动。首句“大江东去雁南宾”以“大江”与“雁”作为意象,大江东流象征时间的流逝,而南迁的大雁则寓意着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迁徙,营造出一种时空流转的宏大感。“翡翠衾寒几度春”一句,通过“翡翠衾”这一华美的被褥,反衬出寒意的侵袭,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里的“几度春”既指经历了多个春天,也暗含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淡月落花归有梦”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氛围。淡月象征着朦胧、隐约的美,而落花则代表着生命的凋零与消逝。这一句不仅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画面,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怀念。最后一句“崔徽已作卷中人”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莺莺传》中的典故,崔徽是莺莺的侍女,后因莺莺去世而成为画中人物。这里借崔徽比喻主人公心中的理想或所爱之人已经成为了记忆中的永恒形象,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与不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的巧妙结合,展现了深沉的情感与对生命、时间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严遂成

283首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猜您喜欢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大观四年春夏之交閒居无事触绪成咏得绝句五首(其五)
宋·李之仪
江南塞北遍曾游,一饭何方不可留。快箸旧尝便蛮耳,垂涎安得饫饘头。
和友人戏赠二首(其一)
唐·李商隐
东望花楼会不同,西来双燕信休通。仙人掌冷三霄露,玉女窗虚五夜风。翠袖自随回雪转,烛房寻类外庭空。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
寄顾荃士太史
清·何其超
见日值君病,别来弥复思。闭门晚花落,曳杖青山期。世味归田录,秋怀愈疟诗。故人如问讯,心事岳云知。
吊贾氏园池
宋·李彭
瑶房锦树曲相通,能几番春事已空。惆怅旧时吹笛处,隔窗风雨剥青红。
隐居
明·陈登
庞君居鹿门,郑子耕谷口。西山蕨正肥,此乐君知否。
寄独孤处士
唐·栖白
林下别多年,相逢事渺然。扁舟浙水上,轻策剡山前。坐石吟杉月,眠云忆岛仙。何期归太白,伴我雪中禅。
烛影摇红·甲寅除夕
清·况周颐
问讯梅花,早春消息残寒外。小窗儿女自团圞,幽恨凭谁解。往事思量莫再。隔朦胧、金炉翠霭。为谁诗鬓,苦恨消磨,年年春在。鬯好屠苏,引杯不分愁如海。椒红柏绿总依然,谁念朱颜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