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
写景
山水
咏物
赞美
秋天
写风
赞语
木叶
竹子

译文

第二句“竹竿袅袅不成丛”的白话译文是:竹竿轻轻摇曳,却无法形成密集的丛林。
整体上,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景象,以树叶和竹竿的动态表现了风的吹拂和自然界的寂寥。

赏析

这首诗由元代诗人黄溍所作,名为《题高公画竹石》。诗中描绘了一幅竹林在秋风中摇曳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凄美与静谧。首句“木叶萧萧半欲空”,以“木叶”这一秋天特有的意象开始,描绘了落叶飘零、树木渐显空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着,“竹竿袅袅不成丛”一句,将视线转向竹林,竹子在秋风中轻轻摇摆,却并未形成紧密的竹丛,这种疏离感与前句的空旷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寂寥。“绝怜意匠经营处,都在风烟惨淡中。”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表达了对画家精心构思和创作过程的赞美。他指出,画家在作品中所展现的意境和情感,并非直接呈现于表面,而是在那风烟惨淡的背景中,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色彩运用,让观者感受到深邃的情感和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这种艺术手法,使得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效果,触动人心,引人深思。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通过黄溍的笔触,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秋风中的竹林,以及画家背后那份对自然与艺术的深情投入。

黄溍

463首
一字文潜,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