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中
访
宋
尔
恒
风
吹
帆
影
过
西
城
,
一
片
浮
云
岭
上
晴
。
满
地
落
花
春
寂
寂
,
万
松
台
畔
读
书
声
。
写景
春天
山水
读书
落花
怀古
译文
第一句“风吹帆影过西城,一片浮云岭上晴。”可以翻译为:西城的景象被风带过,帆影飘动,而一座山岭上则是一片晴朗的天空,只有几片浮云。
第二句“满地落花春寂寂,万松台畔读书声。”可以翻译为:春天里,满地都是落花,显得格外寂静。而在万松台旁,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访友时所见的宁静景色与氛围。首句“风吹帆影过西城”,以动态的风和帆影起笔,营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氛围,仿佛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步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次句“一片浮云岭上晴”,通过“浮云”与“岭上晴”的对比,展现了山间云雾缭绕与阳光明媚的景象,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变化。接着,“满地落花春寂寂”,一句将季节与情感巧妙结合,春日的落花不仅渲染了季节的气息,也暗示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寂寂”二字,更添了几分静谧与深沉,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意境。最后一句“万松台畔读书声”,将访友的场景推向高潮。在万松环绕的高台上,传来阵阵读书声,既是对友人勤奋好学的赞美,也是对知识与智慧的颂扬。这声音打破了之前的寂静,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人文气息和生活的温度,让人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求知的乐趣。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山中访友场景,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和谐统一,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美的享受。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