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如
满
禅
师
(
其
一
)
佛
从
何
方
来
,
灭
向
何
方
去
?
既
言
常
住
世
,
佛
今
在
何
处
?
哲理
宗教
疑问
译文
佛是从哪里来的,又消失到哪里去呢?
既然说佛永远存在于世间,那现在佛又在哪里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诵的作品,名为《问如满禅师(其一)》。诗中通过对佛祖来去之地的提问,探讨了佛教中的永恒与无常之谜。“佛从何方来”,此句表达的是对佛陀本源的好奇与追寻,象征着人类对于生命起点和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诗人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对佛教哲学中永恒不变主题的探讨。“灭向何方去”,则是对终极命运的一种思考,暗示了无常与变化是宇宙万物不可避免的规律。这里,“灭”字用得很妙,它既可以理解为佛陀涅槃之后的消亡,也可以引申为万物都有尽头。“既言常住世”,这一句表达了对佛教中“常住”概念的质疑。在佛教中,常住通常指的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法身或真如,但在现实世界里,这种状态似乎与我们所见的无常相矛盾。最后,“佛今在何处?”则是对前述问题的一个总结,也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反思。它挑战了读者对于时间、空间和存在本质的理解,同时也是诗人内心对于永恒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探寻。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问题,触及了佛教哲学中一些深刻的主题,如生命的意义、宇宙的本性以及时间与空间的奥秘。它不仅展现了李诵在文学上的造诣,更体现了他对哲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猜您喜欢
十六观经颂·上品上生观第十四
宋·释遵式
慈心不杀持众戒,读诵大乘方等经。修行六念回向愿,临终化佛悉来迎。
清心镜·戒捏怪
元·马钰
做风狂,脱家累。脱了家缘,要清心地。休捏怪、诈做好人,莫谩神唬鬼。寒与暑,须当避。志道休耻,恶衣恶食。遵国法、莫犯天条,称修仙活计。
听《华严》诗
唐·武则天
法席开广方,缁徒满胜筵。圣众随云集,天华照日鲜。座分千叶华,香引六铢烟。钟声闻有顶,梵响韵无边。一音宣妙义,七处重弘宣。唯心明八会,涤虑体三禅。既悟无生灭,常欣佛现前。
祗奉天书六首·升降用《灵文》
宋·郊庙朝会歌辞
旻穹无声,惟德是辅。降监锡符,垂文篆素。孝瑞纪封,英声载路。既寿而昌,笃天之祜。
试陈瞻墨十绝(其七)
宋·李之仪
万口弥陀未饭前,西方境界每依然。何须更学王文度,那处元非极乐天。
步虚词
宋·翁卷
玄根布灵叶,妙化无常人。结兹清阳气,挺我空洞神。炼度得长生,列籍齐众真。登宾玉皇家,执侍罗星嫔。欻往宴十洲,飞客成相亲。茫茫尘中区,荒秽何足邻。
弥陀赞
宋·黄庭坚
弥陀愿满众生界,众生界是本来心。良由自心取自心,往来西方极乐国。暂时敛念门户开,处处文殊入普贤。亲见本身无量寿,情与无情成正觉。
十六观经颂·华座观第七
宋·释遵式
七想莲华妙台座,广大弥陀愿力成。作此想时心不乱,定当极乐国中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