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怀古
思乡
战争
地点
岘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元粹在金朝时期,经历战乱后南迁的个人遭遇与心境。诗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身份认同的反思。首句“近值丧乱弃中原”,开篇即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近来的战乱迫使他离开了北方的故乡。这里的“丧乱”不仅指战争带来的破坏,也暗含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深刻含义。“弃中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无奈与悲凉。次句“南来亦复著南冠”,继续描述了诗人的迁徙过程。在南方,他依然身着南朝的服饰,这既是一种生存的适应,也是对过往身份的一种延续。然而,这种外在形式的改变,并不能掩盖内心的归属感和对故土的深深思念。接着,“吾家旧井岘山畔”,诗人将思绪拉回了记忆中的故乡,岘山畔的那口旧井,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地标。这里不仅是一处地理上的标记,更是情感上的寄托,象征着对家园的深切怀念。最后,“野老谩作北人看”,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被周围的人视为异乡人。这句话蕴含了多重情感:既有对外在身份转变的无奈接受,也有对内心深处那份不变的故乡情结的坚守。在异乡,即使外表融入,但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却难以抹去,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面对战乱流离失所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它不仅是一首个人的抒情之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的共同命运和情感体验。

王元粹

33首
初名元亮。弱冠作诗便有高趣。哀宗正大末,为南阳酒官。遭乱,流寓襄阳。后北归,寄食燕中。年四十余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