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
日
入
安
南
冬
入
安
南
国
,
云
迎
使
者
轺
。
郡
闻
秦
日
置
,
柱
想
汉
时
标
。
江
路
篁
犹
箨
,
山
田
稻
始
苗
。
皇
恩
函
远
迩
,
行
役
不
辞
遥
。
写景
地点
抒情
怀古
四季
冬天
皇恩
行役
译文
冬日里进入安南国境,云彩似乎在迎接使者的车驾。
这里听说从秦朝起就有郡县设置,石柱仿佛还是汉朝的标志。
江边的路上竹林仍保持着青翠的竹叶,山间的田地里稻子开始长出嫩苗。
皇恩浩荡,无论远近都能感受到,即使行路遥远也不觉得辛劳和抱怨。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傅若金的《腊日入安南》描绘了冬季进入安南国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首句“冬入安南国,云迎使者轺”以生动的意象开篇,将冬日的寒冷与云彩的迎接巧妙结合,赋予了使者出使的庄严与神圣感。接着,“郡闻秦日置,柱想汉时标”两句,借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与对当前边疆治理的重视,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路篁犹箨,山田稻始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自然景观,竹林中还保留着未展开的笋壳,山间稻田里刚刚萌发的幼苗,既展现了边疆的原始风貌,也寓意着生机与希望。最后,“皇恩函远迩,行役不辞遥”表达了对皇帝恩泽的感激之情以及使者不畏艰难、勇于前行的精神,彰显了忠诚与奉献的主题。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统一与边疆治理的深刻思考。
傅若金
300首
一字汝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山中冬夜
唐·张乔
寒叶风摇尽,空林鸟宿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
酬对雪见寄
唐·许浑
飞度龙山下远空,拂檐萦竹昼濛濛。知君吟罢意无限,曾听玉堂歌北风。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