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新
津
北
桥
楼
望
极
春
城
上
,
开
筵
近
鸟
巢
。
白
花
檐
外
朵
,
青
柳
槛
前
梢
。
池
水
观
为
政
,
厨
烟
觉
远
庖
。
西
川
供
客
眼
,
唯
有
此
江
郊
。
写景
春景
望春
望极春城
建筑的楼台
水景
译文
极目远眺春城之上,宴席临近鸟儿的巢穴。
白色花朵盛开在屋檐之外,青翠柳枝轻拂栏杆前端。
池塘水面映照着政治的景象,炊烟袅袅提醒远方的厨房。
在这西川大地,能吸引游子目光的,只有这江边的郊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春日风光图景。开篇“望极春城上,开筵近鸟巢”两句,从高处眺望,春意盎然的城市之上,有人在屋顶摆设筵席,与天空相接,甚至连通了鸟儿栖息的巢穴,给人以超脱尘世的美感。接着“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两句,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花开与柳绿。白花在屋檐之外轻盈绽放,而青色的柳枝则在围墙之前摇曳,这些生动的景象都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好的感受。“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庖”两句,则是诗人通过对周遭环境的细致观察,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池水清澈可鉴,可以象征明智的治理;而厨房里的烟气,又让人意识到即使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也有着温馨家庭生活的存在。最后,“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两句,诗人提及西川(可能指四川地区)的美景,但却认为面前这片江边风光最为难得,是供养游子之眼的独特风景。这里的“唯有此江郊”表达了一种对当前所在之地的喜爱与满足。整首诗通过对春日自然美景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政治境界的追求。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唐·宋之问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淩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沈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浣溪沙(其二)呈赵状元
宋·赵长卿
雨过西湖绿涨平。环湖密柳暗藏莺。麦秋天气似清明。对策有人新切直,逢春不日尽施行。扁舟未用速归程。
小重山·咏徐用王斋中灵壁石
明末清初·钱肃润
是处飞来又一峰。何人雕琢就?夺天工。四时风雨气空濛。砚屏侧,疑欲起蛟龙。蓄石傲坡翁。仇池虽有色,响难同。南州孺子乐其中。不须拜,好友愿相从。
由江津取径綦江途中杂咏八首(其八)
清·缪庭桂
水声流出石嵚崎,萱草开花映竹枝。旧雨定歌萧艾句,空山先咏采兰诗。
齐天乐·三至滕王阁叠前韵
清·黄之隽
江帆屡载轻蓑到,船头互衔船尾。万舶成喧,孤踪向寂,仍觅栏杆来倚。晴暾乍起。见几个箯舆,一行珠翠。知是谁家,自惭相遇判荣悴。前年波暗浪浊,客心惊绝处,今又清水。鹭点平沙,人.....
至正壬寅二月廿一日雍虞岂临江宋□道士刘旻李文同登西峰之烟云台以登高望远为韵各赋四首(其二)
元末明初·刘永之
炎运昔中否,仙吏乃遁逃。朝命三山侣,夕谢九州豪。碧堰俨遗躅,杉桂若旌旄。登览值春晏,微雨洒兰皋。俯窥石壁峭,仰羡天路高。愧无谢客才,翰墨聊复操。
木兰花(其三)蒋园口号
宋·舒亶
琉璃一片春湖面。画舫游人帘外见。水边风嫩柳低眠,花底雨乾莺细啭。秋千寂寂垂杨岸。芳草绿随人渐远。一番乐事又将离,金盏莫辞红袖劝。
翠蛟亭泉出天柱之趾将至洞霄门数折下坠方春盛时如蛟饮涧亭当木石最奇处旧取东坡诗语名以舞翠客谓不若直名翠蛟为不费答知宫事王君思明欣改之为赋一首
宋·巩丰
木石相因依,妙处在得水。遇其相合时,涧蹙水多止。巍巍天柱峰,双洞空无底。怪石抱川回,灌木参天起。青蛟走玉骨,玄脉贯石髓。屈折暂得伸,掀舞如掉尾。亭成自何年,不陋亦不侈。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