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冬
盐
步
江
上
作
(
其
三
)
人
家
全
不
见
,
总
在
荔
枝
洲
。
蟋
蟀
那
知
暮
,
芙
蓉
自
作
秋
。
山
随
苍
树
出
,
水
逐
白
云
流
。
渔
父
无
心
者
,
芦
花
使
白
头
。
写景
山水
秋天
咏物
情感
思乡
芦花
渔父
蟋蟀
芙蓉
译文
全然不见人家的踪影,只见荔枝洲横陈眼前。
蟋蟀无法理解夜晚的来临,芙蓉花独自在秋风中摇曳。
山峦从苍翠的树木中显现,水流随着白云飘然而去。
渔夫无心于世事,芦花使他的头发变得苍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冬时节盐步江上的景象,充满了静谧与深邃的意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循环。首联“人家全不见,总在荔枝洲”,开篇即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隐匿于自然之中的氛围。荔枝洲,既是地理的具体地点,也是诗人内心向往的宁静之所。这里的人家,仿佛被时间遗忘,隐匿于葱郁的荔枝林中,与外界隔绝,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颔联“蟋蟀那知暮,芙蓉自作秋”,通过对比手法,将自然界的生命状态与人类的情感体验相对照。蟋蟀不知日暮,仍在忙碌地鸣叫,象征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而芙蓉独自绽放,渲染出秋天的韵味,展现出自然界的独立与美丽。这两句诗,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暗示了即使在变幻莫测的自然中,生命依然有着其独特的节奏与韵律。颈联“山随苍树出,水逐白云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意境。山峦随着苍翠的树木显现出来,水则随着白云的流动而流淌,这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山与水,苍树与白云,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尾联“渔父无心者,芦花使白头”,以渔父的形象作为收束,表达了对自由与淡泊生活的向往。渔父,作为隐士的象征,无心于世事纷扰,只与自然为伴,芦花的白头,既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是对简单生活态度的赞美。这一联诗,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也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初冬江上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与淡泊生活的向往。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宿松树塘
清·和瑛
苍松傲雪青霄上,六尺方床对松放。清秋月照松间雪,雪月交光松心壮。四时盘错不改柯,夭矫虬龙茁无恙。忆自天戈西北指,大木斯拔疾雷将。旦旦伐之四十年,梁栋尽供都料匠。赖有相传不.....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