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夕
作
松
露
鹤
边
滴
,
清
冷
满
石
床
。
梦
中
惊
是
月
,
起
视
白
如
霜
。
写景
秋节
梦
惊醒
松露
石床
抒情
场景
译文
1、松树旁边有露水滴落,清冷的感觉充满了石床。
2、在梦中惊醒时以为是月光,起身一看却像白霜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静谧而清冷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首句“松露鹤边滴”,以“松”、“露”、“鹤”三个意象串联,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幽远的画面。松树在秋风中摇曳,露珠在枝叶间闪烁,仿佛是鹤的羽毛轻轻触碰,带来了一丝凉意和清新的气息。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接着,“清冷满石床”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为具体的场景——石床上铺满了清冷的露水。这里的“石床”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某种寄托或象征,它既代表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也隐喻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冷静。通过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梦中惊是月,起视白如霜”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与神秘的氛围。在梦中,诗人似乎被月光所惊醒,醒来后发现月色如同霜一般洁白而寒冷。这里,月光与霜的比喻,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寓意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中短暂与永恒之间关系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秋夜静美之感的独特体验,以及在自然之中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深沉情感。通过“松露鹤边滴”到“清冷满石床”的过渡,再到“梦中惊是月,起视白如霜”的升华,诗人的情感表达逐渐深入,最终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表象的精神境界。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游清源洞
宋·释圆悟
清旦寻幽洞,攀跻有同游。雾雨藏诸峰,万窍响飕飕。树杪飞磴悬,岩外见客舟。藓藤垂翠琰,风叶随清流。百丈崖班驳,千尺木耸修。乌啼旸谷晓,云淡海城秋。莓苔蚀丹灶,山房花竹幽。疏.....
云门杂咏(其八)
明·刘宗周
最爱岩居荆作扉,主人霞佩芰荷衣。论心吾党推狂简,握手春风待咏归。林静偶过朱鸟媚,尊阑坐进紫鱼肥。剡溪归棹馀清兴,洞口迷津不可依。
蒙亭二首(其一)
宋·孙觌
小筑三间足,雄包万象并。遥波通极浦,落日抱孤城。小语千岩应,长歌百蛰惊。坐看衣屦上,漠漠晚云生。
踏莎行(其四)客店
明末清初·尤侗
残月在林,晨钟动野。行人惯听乌啼夜。一鞭古道又斜阳,村田看尽羊牛下。草席泥床,瓦盆茅舍。东餐西宿何时罢。孤灯半枕梦江南,隔帘惊起萧萧马。
秀川馆联句
宋·洪迈
江声床摇寒,山色窗拗绿。归舟著沙边,客梦绕乡曲。簪盍豁秋悲,筵开从夜卜。黄花散疏篱,苍竹围破屋。诗豪争击铜,谈剧屡消烛。借君五言城,洗我万斛愁。主人意无穷,客子去敢速。杯.....
自蓝塘至秋乡江口作
明末清初·屈大均
滩声暮更急,风外亦潺湲。是夕兼微雨,吹泉满四山。舟随初月引,梦向故林还。白鹭时相笑,君閒亦未閒。
与太常典簿顾谨中题画二首(其二)
明·董纪
滕王高阁倚江浔,画栋珠帘岁月深。南浦西山晴复雨,后人朝暮几登临。
采桑子(其二)闰中秋即事
清·袁绶
秋光皎洁逾前度,花影屏山。竹影屏山。香雾黏衣不觉寒。琼楼玉宇知何处,坐到更阑。话到更阑。如此良宵再过难。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