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景
大
夫
舟
自
五
屯
所
至
永
安
州
之
作
(
其
三
)
路
失
三
江
口
,
身
随
独
木
船
。
雨
淋
衣
总
透
,
冰
裂
手
长
拳
。
士
苦
寒
披
甲
,
村
荒
夜
控
弦
。
行
行
射
生
物
,
粮
尽
赖
豚
肩
。
边塞
寒冬
景物
描述行旅
写士人生活
写船行
译文
在三江口迷失了道路,我随波逐流,乘坐着独木船。
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我的拳头因寒冷的冰面而僵硬。
士兵们身披甲胄,在寒冷的天气中辛苦地行走;夜幕降临,他们则在村庄中用弦控制箭矢进行防卫。
在行走的途中,我射中了猎物以获得食物。粮草即将耗尽,我将依靠捕获的猎物来维持生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艰苦的水路旅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挑战。首句“路失三江口”,开篇即点出旅程的起点,暗示了道路的复杂与不易寻觅。接着,“身随独木船”一句,形象地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与依赖,船只成为了唯一的依靠。“雨淋衣总透,冰裂手长拳”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雨水使得衣物湿透,严寒使手指冻得无法伸展,生动地刻画了旅途中的艰辛与寒冷。“士苦寒披甲,村荒夜控弦”则进一步描绘了士兵在严寒中的艰苦状态,以及夜晚村庄的荒凉景象,暗示了战争或动荡时期背景下的艰难生存状况。最后,“行行射生物,粮尽赖豚肩”揭示了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采取捕猎的方式来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其中“豚肩”一词,既指猪肩肉,也暗含着在困境中任何资源都显得珍贵和必要之意。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深刻反映了古代旅行者或战士在极端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与生存智慧,展现了人类面对逆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