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
情感
送别
咏物
赞美
地点
思乡
情感哲理

译文

眼见白骨堆积如屯,仍能阅读世人的纷繁。
空有一张灵巧的嘴巴,却无法摆脱一生的贫困。
年岁已晚,我身处远离故乡的国度,像被放逐的臣子一样漂泊天涯。
相见时谈论着人物和风土人情,京城和洛阳依然是充满风尘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赠相者》由宋代诗人姚镛所作,通过深邃的笔触,描绘了对命运与人生的深刻思考。首联“眼白骨多屯,还能阅世人”,开篇即以“眼”为引,形象地将人的一生比作堆积如山的白骨,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同时指出眼睛仿佛能洞察世事,暗含着对人生百态的观察与理解。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抽象的人生体验具象化,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深思。颔联“空灵三寸舌,不疗一生贫”,进一步探讨了言语的力量与局限性。三寸舌,即指人的口才或言辞,看似可以沟通交流、影响他人,但并不能解决根本的贫穷问题。这句诗揭示了语言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力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弱点的反思。颈联“岁晚离骚国,天涯放逐臣”,借用屈原《离骚》中的意象,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长河相联系,表达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依然坚守理想、不改其志的情怀。同时,“天涯放逐臣”也暗喻了诗人可能遭遇的政治或社会上的排挤与不公,体现了对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深切关注。尾联“相过话人物,京洛尚风尘”,则转向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评论。诗人与他人交谈中,看到了京城与洛阳的繁华背后,隐藏着的种种尘世的喧嚣与复杂。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也暗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批判。整体而言,《赠相者》通过对人生、言语、命运、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诗中寓言式的表达,既富有哲理,又不失情感的真挚,是宋代理学与文学融合的佳作。

姚镛

56首
又号敬庵。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理宗绍定元年(1228)为吉州判官。六年,以平寇功,擢守赣州。因忤帅臣,贬衡阳。嘉熙元年(1237)始离贬所。景定五年(1264)掌教黄岩县学。镛工诗词,有《雪篷集》一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