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韵
答
梦
堂
法
兄
兵
戈
南
北
竞
喧
争
,
兄
弟
分
违
似
隔
生
。
瀛
海
丹
山
君
宴
坐
,
劫
灰
双
径
我
徒
行
。
只
添
束
篾
腰
间
重
,
依
旧
眉
毛
眼
上
横
。
赖
有
祖
翁
家
活
在
,
不
妨
日
午
打
三
更
。
离别
送别
战争
抒情
怀念亲人
译文
兵戈(战争)在南北四处喧嚣争夺,兄弟因战争被迫分开,就像彼此陌生一般。
你(指某位贵族或士人)坐在瀛海(可能指辽阔的大海)丹山(红色的大山或比喻奢华之地)中宴享,我却像劫灰一般只能在这陌生的土地上独自前行。
(因种种经历)我身只觉得束缚加重,腰带越发紧绷,但我依旧面不改色,眉头也不动半分。
幸而我家世渊源长久,生活仍有依靠(有祖上的恩荫和财富等支撑),这样我也能在太阳正午时(指白天)打三更(古代的计时方式,相当于现在的深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离散与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惜。首联“兵戈南北竞喧争,兄弟分违似隔生”,开篇即点明了战乱背景,兄弟因战事分离,仿佛被隔绝在两个世界,形象地展现了战争对家庭和社会的破坏。颔联“瀛海丹山君宴坐,劫灰双径我徒行”,对比鲜明,一为安逸平静的隐居生活,一为艰难困苦的流浪之路,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境遇的不同,也反映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颈联“只添束篾腰间重,依旧眉毛眼上横”,通过具体的物品(束篾)和身体反应(眉毛、眼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忧虑,即使在物质上有所增加,但精神负担并未减轻。尾联“赖有祖翁家活在,不妨日午打三更”则表达了对传统和家族的依赖,以及即便在艰难时刻,仍能保持生活的节奏和秩序,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传递出对和平、友谊和传统的珍视。
智及
8首
俗姓顾。出家于海云院,主持净慈、径山等寺。洪武初诏硕僧集天界寺,居首,以病不及召对,赐还海云寺,卒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