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
家
·
屡
拟
过
红
友
郊
庄
探
梅
连
雨
不
止
词
以
柬
之
五
里
莺
声
,
半
村
花
气
,
南
郊
迤
逦
,
归
樵
遥
指
君
家
近
。
屋
头
湿
翠
,
窗
眼
疏
香
,
溅
裙
水
涨
,
落
灯
风
紧
。
准
拟
携
琴
,
也
思
侧
帽
,
与
细
笺
离
恨
。
渡
斜
桥
、
背
山
郭
,
一
片
酒
旗
作
阵
。
隐
隐
。
讵
知
连
日
,
烟
迷
楚
岫
,
柳
鬓
全
低
,
雪
压
吴
天
,
兰
心
乍
困
。
赢
得
倚
遍
雕
阑
日
晚
,
吹
彻
玉
箫
凉
嫩
。
况
添
西
楼
,
夜
窗
疏
雨
,
滴
碎
人
方
寸
。
便
有
日
、
访
溪
梅
,
多
管
落
英
铺
粉
。
写景
山水
田园
写花
梅花
写雨
咏物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南冬日的静谧景象,充满了诗意和情感。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莺声、花气、湿翠、疏香、水涨、落灯、酒旗、烟迷、楚岫、柳鬓、雪压、吴天、兰心、雕阑、玉箫、夜窗、疏雨等,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词的开头“五里莺声,半村花气,南郊迤逦,归樵遥指君家近”,以生动的听觉和嗅觉描写,展现了春日郊外的生机勃勃,归家的樵夫指引着前往友人家的方向,营造出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气氛。接着,“屋头湿翠,窗眼疏香,溅裙水涨,落灯风紧”四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江南冬日特有的景色——屋檐下翠绿的植被,窗户透出淡淡的香气,水面因雨水而上涨,灯火在寒风中摇曳,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略显寂寥的画面。“准拟携琴,也思侧帽,与细笺离恨”三句,表达了词人想要探访友人,却因某些原因未能成行的心情,通过携琴、侧帽、写离恨笺等行为,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相聚的渴望。“渡斜桥、背山郭,一片酒旗作阵”描绘了词人想象中的场景,通过斜桥、山郭和酒旗,进一步渲染了探访友人的期待与向往。“隐隐。讵知连日,烟迷楚岫,柳鬓全低,雪压吴天,兰心乍困”几句,通过烟雾缭绕的山峰、低垂的柳枝、被雪覆盖的天空和略感困顿的兰花,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赢得倚遍雕阑日晚,吹彻玉箫凉嫩。况添西楼,夜窗疏雨,滴碎人方寸”几句,通过倚栏、吹箫、夜雨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在等待与思念中的孤独与深情,以及对友人到来的期盼。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词人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和坚伯梅六题一孤芳二山间三雪中四水边五月下六雨后每题二绝禁犯本题及风花雪月天粉玉香山水字十二绝(其五)
宋·胡寅
六出谁人剪刻成,侵凌飘洒正纵横。仙姿不赖相黏缀,浣尽浮埃艳更明。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