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
巢
鸾
凤
·
春
感
月
暖
丝
柔
。
正
花
枝
,
鸟
语
钩
辀
。
斜
桥
云
似
粉
,
合
涧
水
如
油
。
临
风
却
忆
少
年
游
。
閒
踪
迹
、
遍
旗
亭
酒
楼
。
如
今
也
,
只
浅
淡
、
眉
痕
相
斗
。
知
否
。
人
感
旧
。
满
砌
蘼
芜
,
糁
绿
窗
清
昼
。
记
得
年
时
,
暗
曾
经
处
,
深
巷
红
栏
弱
柳
。
飘
尽
杨
花
雨
偏
肥
,
摘
来
梅
子
春
先
瘦
。
怅
风
光
,
更
消
人
、
几
遍
回
首
。
抒情
怀旧
写景
春天
动物
写花
思乡
情感
赞美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色与情感,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回忆的韵味。词的开头“月暖丝柔”,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柔和的氛围,仿佛春天的月光洒在柔软的丝线上,给人以舒适的感受。接着,“正花枝,鸟语钩辀”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花朵盛开,鸟儿欢快地鸣叫,充满活力与生机。“斜桥云似粉,合涧水如油”则通过比喻手法,将斜桥上的云彩比作细腻的粉末,涧水则如同油脂般滑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日的自然之美。“临风却忆少年游。闲踪迹、遍旗亭酒楼”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回忆着年轻时的游历与欢乐,而现在只能在心中回味。“如今也,只浅淡、眉痕相斗”则转为对现实的感慨,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相比,或许少了些激情与活力,但内心的情感依旧细腻且深刻。“知否。人感旧。满砌蘼芜,糁绿窗清昼”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怀旧的情绪,满地的蘼芜草,绿窗映照着清亮的白昼,这一切都让人不禁想起过去的岁月。“记得年时,暗曾经处,深巷红栏弱柳”则是对过去某个特定地点的回忆,那条深巷、红栏杆、弱柳,都是记忆中的美好片段。“飘尽杨花雨偏肥,摘来梅子春先瘦”运用对比手法,杨花随风飘散,春雨却显得更加丰盈;梅子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成熟,展现出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循环。最后,“怅风光,更消人、几遍回首”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每一次回首都让人心生惆怅。整首词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展现了词人细腻的情感世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青春岁月的怀念,情感丰富,引人深思。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