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路
花
·
荷
珠
红
绡
水
面
妆
,
碧
玉
波
间
柄
。
低
迷
扶
翠
盖
,
西
风
劲
。
玉
人
摇
橹
,
隔
浦
莲
歌
竞
。
花
面
交
相
映
。
戏
取
春
纤
,
掬
他
潭
水
芳
冷
。
洒
来
错
落
,
尽
向
钱
钱
迸
。
鲛
珠
圆
又
碎
,
难
持
赠
。
低
鬟
凝
想
,
总
似
檀
郎
性
。
荡
漾
何
时
定
。
惆
怅
回
船
,
碧
天
早
挂
明
镜
。
写景
山水
荷花
情感
怀古
写物
赞美
闺怨
赏析
这首《满路花·荷珠》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荷塘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荷花与水面的互动,以及荷珠(即荷叶上的露珠)的美丽与短暂。“红绡水面妆”,以红绡比喻荷花,形象地描绘了荷花在水面如女子般轻盈的姿态,仿佛是精心装扮的美人。接着,“碧玉波间柄”则以碧玉形容荷茎,生动地勾勒出荷茎挺拔的姿态,如同碧绿的玉柱,支撑着荷花。“低迷扶翠盖,西风劲”两句,通过“低迷”和“扶”字,表现了荷叶在微风中的摇曳,仿佛在轻轻扶持着荷盖。而“西风劲”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预示着夏日即将过去。“玉人摇橹,隔浦莲歌竞”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场景,想象中有人在湖面上划船,歌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里将划船的人比作“玉人”,既体现了人物的优雅,也增添了画面的美感。“花面交相映”则进一步渲染了荷塘的美丽,荷花与人的脸庞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接下来,“戏取春纤,掬他潭水芳冷”描述了人们在荷塘边嬉戏的情景,他们用细长的手指(春纤)轻轻捧起潭水,感受水的清凉。“洒来错落,尽向钱钱迸”描绘了荷珠从荷叶上滑落的情景,它们在空中跳跃,如同散落的钱币,既生动又富有诗意。“鲛珠圆又碎,难持赠”则表达了荷珠虽美,却难以长久保存,如同鲛人的眼泪,只能瞬间欣赏,无法赠予他人。最后,“低鬟凝想,总似檀郎性”通过女子低头沉思的形象,暗示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怀念,仿佛在思念着远方的爱人(檀郎),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美好瞬间的感慨与留恋。整体来看,《满路花·荷珠》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夏日荷塘的美丽与短暂,以及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怀念。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