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湿
写景
抒情
地点
离别
战事
亲情
自然景观
秋景
战争怀古
场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梅尧臣重游瓜步山时的所见所感。首句“魏武败忘归”暗指曹操败走之事,诗人借以起兴,引出自己登山的背景。他独自驻足山顶,即使临近江边,仍选择凿井于险峻之地,显示出他的谨慎和远见。接下来,诗人回忆起自己过去登临此地,欣赏晴空美景,但天气突变,风雨交加,他匆忙下山,鞋子都来不及整理,湿漉漉地进入船中,幼子却因他的归来而欢喜。诗人以轻松的口吻描述了这场意外的风雨,流露出家庭温馨的情感。夜晚,他在瓜步山阳停泊,月黑无光,只有雁鸣声打破寂静,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次日清晨,船行离开,庙宇的树木在寒岭中显得更加萧瑟,抬头望去,白云缭绕,水中的倒影摇曳不定,增添了画面的诗意。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瓜步山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生活变迁和自然界的感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梅尧臣

2914首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猜您喜欢

游清源洞
宋·释圆悟
清旦寻幽洞,攀跻有同游。雾雨藏诸峰,万窍响飕飕。树杪飞磴悬,岩外见客舟。藓藤垂翠琰,风叶随清流。百丈崖班驳,千尺木耸修。乌啼旸谷晓,云淡海城秋。莓苔蚀丹灶,山房花竹幽。疏.....
晓发绥阳至黄鱼桥
清·黎兆勋
乌鸦喧远林,晓柝山城歇。行人出树杪,笠影带残月。微茫驿西树,明灭岩际雪。人语生斥堠,钟声散林樾。晓行旅梦醒,古道冰泉咽。山川方丛复,人物两清绝。
送流人
唐·王建
见说长沙去,无亲亦共愁。阴云鬼门夜,寒雨瘴江秋。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渐看归处远,垂白住炎州。
解苍然亭
宋·张埴
苍然亭下棹歌声,十里重湖第一程。岂要老来游汗漫,试扶孙去看升平。晴空云退青山朗,晚渚风生白鸟轻。历□旧游班目睫,日呼颖辈识经行。
单千兵还荆州
明·黎贞
昔挂彩帆来岭海,今佩紫绶还荆州。阃中诸将俱青眼,堂上双亲未白头。武略文韬三世业,长枪大剑平生谋。应使常何老宾客,海天云树思悠悠。
嵩阳书院
清·爱新觉罗·弘历
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纪故宫名。虚誇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送李文明下第鄜州觐兄
唐·许浑
征夫天一涯,醉赠别吾诗。雁迥参差远,龙多次第迟。宁歌还夜苦,宋赋更秋悲。的的遥相待,清风白露时。
枫桥酬张季思
宋·释居简
欲唤扁舟一访寻,开窗同揖小猊岑。风晴堕叶声应燥,目远孤鸿影易沉。餐为菊英聊缓带,醉因雪萼小低簪。隔溪半夜疏钟到,定有清新入短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