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抒情哲理
情感思乡
忧民

赏析

这首诗揭示了世俗生活的困境与内心的挣扎。诗人以“嗟世俗难有,为住烦恼处”开篇,感叹于世间难以寻得解脱之法,人们往往深陷于无尽的烦恼之中。接着,“尘危三业障,心造恒游生死因”,指出人们的言行举止(三业)如同尘埃一般,容易招致障碍,而内心的欲望和追求则是不断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不觉四蛇六贼藏身内,贪痴五欲竞相催。”进一步描绘了人心中的邪恶力量——四蛇和六贼,它们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贪婪、痴迷等五种欲望不断地驱使着人走向痛苦与轮回。整首诗通过形象化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与罪恶,以及摆脱这些束缚、寻求心灵解脱的重要性。

王梵志

353首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