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山洞写景
山景描述
意境表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秘而幽深的小洞,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将小洞与传说中的桃源相联系,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引人遐想的意境。首句“翳茅石罅中”,描绘了小洞隐藏在茂密的茅草与岩石缝隙间,隐匿于自然之中,不易被发现的景象。这里的“翳”字,形象地表现了小洞所在环境的隐蔽与幽暗,为读者勾勒出一个静谧而神秘的空间背景。接着,“肱卧呼不起”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小洞比作沉睡的臂膀,仿佛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不愿被外界打扰,不愿醒来。这种生动的比喻,不仅增加了诗句的趣味性,也赋予了小洞一种生命感,使其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景观,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故事与情感的存在。后两句“却谓桃源人,其深亦如此。”则通过与桃源的联想,进一步深化了小洞的神秘色彩。桃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隐逸之地,象征着远离尘嚣、充满理想化的美好世界。诗人在这里暗示,这个小洞同样拥有着深邃与神秘,可能隐藏着与桃源相似的美丽与宁静,激发了读者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联想,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于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与向往。

王世贞

7088首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作品:《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