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
松
禅
老
人
楼
台
无
地
相
公
归
,
借
住
山
峰
接
翠
微
。
济
胜
客
输
腰
脚
健
,
忧
时
僧
识
鬓
毛
非
。
尚
湖
鱼
鸟
堪
寻
侣
,
大
泽
龙
蛇
未
息
机
。
正
可
斋
心
观
物
变
,
蒲
团
饱
吃
北
山
薇
。
山水田园
抒情
怀古
励志
写山
写物
描述景物变化
节气
寒露
秋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松禅老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首联“楼台无地相公归,借住山峰接翠微”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松禅老人高洁脱俗、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的赞美,仿佛他已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与自然融为一体。颔联“济胜客输腰脚健,忧时僧识鬓毛非”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松禅老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济胜客(即追求胜景之人)或许有着强健的体魄,但无法理解或感受到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而僧人虽能洞察世事,却可能因长期的修行而忽视了时间的流逝,忽略了生命的活力。相比之下,松禅老人既拥有坚定的意志,又能保持对社会的关怀,体现了其独特的生命智慧和精神境界。颈联“尚湖鱼鸟堪寻侣,大泽龙蛇未息机”进一步描绘了松禅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尚湖的鱼鸟为他提供了心灵的伴侣,而大泽中的龙蛇虽未停止其生命活动,但似乎也与老人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更寓意着松禅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尾联“正可斋心观物变,蒲团饱吃北山薇”总结了诗人的感慨。斋心,即清心寡欲,专注于内心世界的修炼;观物变,则是观察万物的变化,从中领悟宇宙的真理。蒲团饱吃北山薇,形象地表达了松禅老人在简朴生活中寻求精神满足的状态。这一联既是对松禅老人生活态度的高度赞扬,也是诗人对其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松禅老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高尚人格的崇敬之情。
张謇
13首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猜您喜欢
秋胡行
魏晋·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
又得寒字
明·谢榛
出郭乘时父老欢,频年稼穑问艰难。边烽自不虚龙剑,客礼谁能重鹖冠。地合千松山更秀,天垂片雨日多寒。秋来逸兴今朝醉,老去新诗异代看。
清昼
宋·丘葵
谁信茅茨即玉堂,閒来清昼似宵长。二仪升降太虚内,一静消磨万意忙。忿欲俱空心自正,行持无力梦犹狂。可曾濯足沧江水,飞上云间千仞冈。
海山
宋·陆游
补落迦山访旧游,庵摩勒果隘中州。秋涛无际明人眼,更作津亭半日留。
知己(其一)
明末清初·屈大均
知己多沟壑,吾生日已孤。但令长白首,不敢哭穷途。雪重松频折,霜深草未苏。巢边黄叶尽,寒绝一啼乌。
寄吴少溪宫录七十(其四十五)
明·于慎行
华发相逢意转殷,当年藜阁共论文。元卿地应夔龙会,野老名逃鹿豕群。此夜占星知近斗,明朝望岳欲生云。惟馀别思如圆月,不逐河流两派分。
题茅山观
唐末宋初·许坚
常恨清风千载郁,洞天令得恣游遨。松楸古色玉坛静,鸾鹤不来青汉高。茅氏井寒丹已化,玄宗碑断梦仍劳。分明有个长生路,休向红尘叹二毛。
尹冢宰寿词二首(其二)
明·王鏊
饱玩人间世,苍松晚不彫。经纶閒国手,华岳想风标。洛下耆英会,齐东子午桥。怀贤仍感德,不尽野人谣。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