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湖
寺
二
首
(
其
二
)
陟
崄
扣
岩
扉
,
一
钟
鸣
翠
微
。
丹
崖
森
竹
树
,
雪
壁
映
花
飞
。
屋
隙
鸣
泉
写
,
山
昏
麋
鹿
归
。
松
风
高
壑
起
,
云
卧
欲
沾
衣
。
写景
山水
景物
森林
山色
冬天的景象
山间风物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梦阳的《中湖寺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人在描绘中湖寺的自然景色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山寺的独特风貌。"陟崄扣岩扉",诗人攀登山险,来到寺庙的门口,叩响了那扇掩映在岩石间的门扉,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对清幽之地的向往。"一钟鸣翠微",随着开门声,远处传来了一记悠扬的钟声,回荡在青翠的山色之中,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丹崖森竹树,雪壁映花飞",描绘了寺庙周围丹红的崖壁上,茂密的竹林与飞舞的落花相映成趣,色彩鲜明,富有生机。"屋隙鸣泉写",诗人注意到屋檐下泉水潺潺,仿佛在屋壁上书写着自然的乐章,增添了禅意与静谧。"山昏麋鹿归",傍晚时分,山色渐暗,麋鹿悠然归巢,描绘出山寺周围的和谐生态。最后两句"松风高壑起,云卧欲沾衣",松涛在山谷间回荡,诗人似乎置身于云雾缭绕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超脱,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湖寺的自然景观,以及诗人在此处的心境体验,展现出明代文人墨客对于山水之间禅意生活的追求。
李梦阳
2163首
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汉族,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猜您喜欢
成化戊戌十二月十六日与吴原博史明古张子静游阳山入云泉庵观大石联句
明·李应祯
岩岩者大石,奇观人所诵。遐想十载余,初游四人共。舍舟始登陆,杖策不持鞚。是时日当夕,兹山气逾滃。入门信突兀,拾级骇空洞。落星何破碎,灵鹫宜伯仲。仰观神欲飞,俯瞰心屡恐。鳞.....
奉试冷井诗
唐·孙欣
仙闱井初凿,灵液沁成泉。色湛青苔里,寒凝紫绠边。铜瓶向影落,玉甃抱虚圆。永愿调神鼎,尧时泰万年。
汤外史新居落成
明·区越
碧轩华馆任高年,不放纤埃到几筵。对奕可同商岭皓,开樽时有竹林贤。四空云物真屏障,一味清虚岂释仙。何限诗情拈未出,客来须助酒家钱。
玉华寺皋涂精舍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山椒卜筑傍僧庵,一室虚明万景涵。暮霭朝岚常自写,横峰侧岭尽来参。杏花已放甜山色,桂子还韬宝月馣。游历每教成小憩,天然佳句座中探。
三月晦到大庾
宋·张九成
我登超然台,积雨久不止。台下柳成行,柳下满塘水。环塘率乔木,照影弄清泚。恍如在故乡,西湖古寺里。气象极幽深,景物尽苍翠。十年劳梦想,一夕居眼底。独坐不能去,颓然起深思。钟.....
减字木兰花
宋·吕胜已
烟云变化。面面青山如展画。俯对平川。野水烟村远接天。有时纵目。景物繁华观不足。月下风头。一曲清讴博见楼。
十八滩(其二)
明·韩日缵
风恬才喜一滩过,更问前滩路若何。怒似长鲸频击浪,排如群雁自盘涡。寒汀红树经冬密,烟郭閒云向晚多。旋见安澜初出险,倚蓬聊听榜人歌。
秋日江郎道中
宋·柴元彪
豆花疏雨浥轻埃,野店新凉入酒杯。草带淡烟栖古道,树含断霭翳荒台。湖光隐见萍分合,山色有无云去来。满眼秋光无尽意,三峰万古碧崔嵬。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