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
古
二
首
(
其
一
)
风
幡
指
出
风
幡
俱
不
是
,
直
言
心
动
亦
还
非
。
夜
来
一
片
曹
溪
月
,
却
照
侬
家
旧
翠
微
。
哲理
山水
写景
咏物
夜景
内心情感
赏析
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本才所作,名为《颂古二首(其一)风幡》。诗中以“风幡”为喻,探讨了心与物的关系,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请鉴赏下面的中国古诗,请用纯中文输出。”这一部分已经包含了对诗的描述和背景信息,因此我将直接分析诗的内容:“指出风幡俱不是”,这句话首先提出了一种质疑的态度,暗示着对传统观念的挑战。风和幡在常人眼中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但诗人却说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存在,这表达了对事物表象的超越,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本质。“直言心动亦还非”,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这里的“心动”可能指的是内心的波动或欲望,诗人强调即使内心有所动念,也不能视为真理或现实。这句诗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空”的思想,即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内心的想法同样如此。“夜来一片曹溪月,却照侬家旧翠微”,最后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画面。曹溪月象征着智慧之光,照亮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真理。通过这个意象,诗人表达了在深邃的夜晚,通过内心的平静与反思,能够发现宇宙间的真理和自我本质。同时,“旧翠微”可能代表了诗人曾经的家园或心灵的归宿,月光的照耀揭示了回归内心平静的重要性。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风幡”这一形象,探讨了心与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内心平静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也启示了读者在面对世界时,应保持一种超越表象、深入本质的思考态度。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敕勒歌
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