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情感
思乡
景物
动物
抒发内心忧虑

赏析

这首诗作于周代,是《诗经》中的一篇,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政治清平、社会安宁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忧虑。诗中的语言质朴而深沉,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哀叹。首句“弁彼鸒斯,归飞提提”描绘了一种求生不得、离乱难安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无奈。接着,“民莫不谷,我独于罹”表达了诗人对周围人的幸福生活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心情。“何辜于天, 我罪伊何”则是诗人自问自答,对上天的不满和自己的无辜遭遇表示困惑。随后的“心之忧矣,云如之何”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的忧虑和苦恼,如同云雾缭绕难以晴朗。在下面的章节中,“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等句子,都透露出诗人对于理想中的正直之道和内心的痛苦不堪的深刻感受。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菀彼柳斯,鸣蜩嘒嘒”、“譬彼舟流,不知所届”,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对理想境界无从追求的无奈。而在最后几句中,“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君子信谗,如或酬之”等,则是诗人对于君子的品德与处世态度的期待和赞扬,同时也透露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与无力感。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古代士人对于社会理想、个人命运以及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是一篇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的佳作。

诗经

306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