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
寒食节
女性赞美
母爱

赏析

这首诗《绣州孝女》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性对父母的至孝之情。诗中通过对比“远我父母”与“事人父母”,揭示了孝女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与抉择。她面对着两种身份的认同——是作为子女的自己,还是作为他人的妻子,最终选择了后者,但她的选择并非出于对婚姻的渴望,而是出于对父母的深厚情感。“少慕事亲,十年不字。长慕事亲,终身不字。”这两句诗表达了孝女自幼便以侍奉父母为己任,直至老去,从未考虑过嫁人之事。这种对父母的无私奉献,展现了孝女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谓我女子,谓我男子。宛然孝子,宛然处子。”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孝女比作孝子和处子,强调了她超越性别的孝行,以及在传统社会角色中的独特地位。“有父子伦,无夫妇伦。”孝女虽然没有履行传统的夫妇之伦,但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却达到了极致的和谐与亲密,这正是她孝行的体现。“婴皃子后,惟此一人。”这句话暗示孝女可能在晚年成为孤儿,只剩下她一人独自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进一步凸显了她对家庭的忠诚与牺牲。“暮雨梨花,年年寒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哀伤而庄重的氛围,象征着孝女每年在寒食节悼念逝去的父母,寄托着对他们的深深怀念。“麦粥一盂,父母之侧。”最后,孝女在父母身边吃着简单的麦粥,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她的生活简朴,更展现了她对父母的无尽关怀与陪伴,是对孝道最直接、最感人的诠释。整首诗通过对孝女一生的描述,赞美了她对父母的至诚至孝,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行的重视与推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孝女的高尚品德和她所承载的家庭伦理价值。

猜您喜欢

德兴邑廨石刻(其二)
宋·无名氏
我田我地,我桑我梓。只知百里,不知千里。我饥有粮,我渴有水。百里之官,得人生死。孤儿寡妇,一张白纸。入著县门,冤者有理。上官不嗔,民即欢欣。上官不富,民免辛苦。生我父母,.....
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其二)
清·黄景仁
今日方知慈母忧,天涯涕泪自交流。忽然破涕还成笑,岂有生才似此休。悟到往来唯一气,不妨胡越与同舟。抚膺何事堪长叹,曾否名山十载游。
元符己卯冬至先君罢兴国令宿皇恐滩有诗云倦客逢长至扁舟泊远滩居常谙寂寞童稚笑相欢后十七年自成均谒告还乡是夕沿斡宿新淦寺有感赋此
宋·黄彦平
去年度长淮,霜月照孤驿。今年适异县,香雾依禅寂。人生几冬至,南北均行役。风枝无停号,遗句诵悽恻。生男当门户,堕地要膂力。抚我谓我臧,诲我以文术。宁知事大谬,木拱玄尚白。百.....
予谪海外久矣蒙恩徙郴所寓适与苏仙邻暇日携儿徜徉历览遗集因阅本传不载致仙之因特以事母尽孝行耳自古仙真得道如吴真人之流未有不由此而致者世人不知出此多弃遗父母入深山穷谷中父母冻饿不恤也以此求道去仙远矣因成二小诗题之壁间庶亦少警欲学道而忘其亲者(其一)
宋·李光
打包行脚为寻真,偶与苏仙作近邻。万里移来今有伴,叩门时许访幽人。
田家谣
宋·陈造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祇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骤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
暨阳怀古二十三首(其十八)砂山
清·缪徵甲
思善死贼舅存孤,如杭母子失穷途。义仆承信鞠呱呱,其姑得之育姑苏。承信为主刃贼逋,明祖代元开康衢。孝子还乡血泪枯,先赘海虞幸生雏。别妻寻母走越吴,三年濒死焦发肤。后得牛商载.....
胡彦章孝行诗
明·董纪
长孙年老齿俱无,新妇晨昏事舅姑。考叔君前犹舍肉,老莱亲侧故将雏。家庭只种忘忧草,林木都栖反哺乌。莫恨无钱奉甘旨,何妨菽水尽欢娱。
风木卷为蔡教谕题
明·童轩
极目凤山路,松楸暗佳城。为问葬者谁,蔡氏有先茔。西风吹宰木,昼夜号秋声。奈何亲久没,悠悠隔平生。儒冠饱君禄,生养不得迎。因悲树欲静,策策风靡宁。感之怀抱恶,有泪如河倾。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