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李
黄
门
孟
旸
使
占
城
金
函
颁
诏
出
彤
墀
,
特
命
儒
臣
抚
岛
夷
。
龙
节
远
稽
周
典
礼
,
鸡
林
重
睹
汉
官
仪
。
海
云
敛
色
迎
丹
仗
,
水
怪
潜
形
避
绛
旗
。
路
过
越
裳
烦
告
谕
,
皇
家
威
德
迈
周
时
。
送别
赞美
咏物
写景
离别
写山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派遣使者出使占城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朝廷对外交事务的重视与对礼仪的讲究。首句“金函颁诏出彤墀”,以“金函”象征诏书的尊贵,“彤墀”则为皇宫的象征,传达出皇帝亲自下诏的庄重氛围。接着“特命儒臣抚岛夷”,点明派遣的是儒臣,体现了明朝对于外交礼仪的重视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龙节远稽周典礼,鸡林重睹汉官仪”两句,通过类比周朝和汉朝的外交礼仪,强调了这次出使的重要性和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其中,“龙节”是古代帝王或官员出行时所持的信物,象征权威;“鸡林”则是对占城的称呼,这里借指出使的目的地。这两句不仅展示了明朝外交的自信与气派,也体现了对古代外交礼仪的传承。“海云敛色迎丹仗,水怪潜形避绛旗”描绘了出使队伍经过大海时的壮观景象,海上的云彩仿佛因迎接这支带有红色旗帜的队伍而收敛了光彩,水中的怪异生物也因畏惧红色旗帜而隐藏身形。这一景象既表现了出使队伍的威严,也寓示着其受到自然界的敬畏与欢迎。最后,“路过越裳烦告谕,皇家威德迈周时”表达了出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告知与解释的任务,并强调了明朝的威望与德行超越了周朝时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宏大场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何乔新
385首
又号天苗。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和坚伯梅六题一孤芳二山间三雪中四水边五月下六雨后每题二绝禁犯本题及风花雪月天粉玉香山水字十二绝(其五)
宋·胡寅
六出谁人剪刻成,侵凌飘洒正纵横。仙姿不赖相黏缀,浣尽浮埃艳更明。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