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行
船
(
其
一
)
越
上
作
水
满
平
湖
香
满
路
。
绕
重
城
、
藕
花
无
数
。
小
艇
红
妆
,
疏
帘
轻
盖
,
烟
柳
画
桥
斜
渡
。
恣
乐
追
凉
忘
日
暮
。
箫
鼓
动
、
月
明
人
去
。
犹
有
清
歌
,
随
风
迢
递
,
声
在
芰
荷
深
处
。
写景
写水
写荷
抒情
夏季
地点
越上
抒情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夜湖上的景象,充满了诗意与画意。"水满平湖香满路",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场景。水面饱满,反射出湖边花香四溢的情景,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接下来的"绕重城、藕花无数",则是对湖中藕花繁盛的描述。藕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与坚贞,此处不仅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美,而且蕴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小艇红妆,疏帘轻盖,烟柳画桥斜渡"一句,则是对夜航情境的细腻描摹。小艇上或许有女子打扮得漂亮(红妆),帘幕轻拢,营造出一种隐秘而又雅致的氛围。烟柳画桥斜渡,则让人想象到夜色朦胧中,小舟在水面滑行的情景。"恣乐追凉忘日暮"表达了诗人在夏夜乘船游玩时,尽情享受清凉,甚至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这里,“恣”字用得好,它传递了一种不加约束、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紧接着的"箫鼓动、月明人去",则是对夜晚乐声与行人离去的情景描写。“箫”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其声音在静谧的夜晚格外引人入胜。月光下的行人渐去,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孤寂感。最后,"犹有清歌,随风迢递,声在芰荷深处"一句,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在这宁静的夜晚,仍然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这歌声随着微风飘逸,在芰荷丛中回荡。这不仅描绘了声音的美,而且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对夏夜湖上景致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享受。
猜您喜欢
过金绳庵
明·梁宪
唤艇连烟渡,沿香到藕塘。隔桥花隐寺,傍水竹为墙。地僻人家远,天空鸟道长。何时戎马息,时过共徜徉。
城南行
宋·刘攽
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蛟龙蜿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悽恻。
题珍溪朱南凤书院
明·朱谏
雁荡诸峰尽向西,芙蓉水落到珍溪。琼枝玉树连书屋,白石清泉带柳堤。雨过杏川看犊饮,春深草阁听莺啼。眼前即是神仙地,何必桃源更问蹊。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宋·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湖寺拥碧轩
元·张雨
喧寂一尘隔,湖滨出宝坊。荷阴分补衲,水气杂烧香。书勘乌皮几,茵敷白?床。从来已公屋,诗客许徜徉。
江行杂咏(其一)
清·邓汉仪
江州解缆客途长,三日西风逼建康。试问谁人镇姑孰,青山牛渚满斜阳。
乙丑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戏成绝句十二首(其八)
宋·陆游
七月湖中风露新,临流闲照白纶巾。荷花折尽浑闲事,老却莼丝最恼人。
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南巡往日怜韶石,遍奏鸣琴六六峰。天阙自开双锦绣,翠华长驻一芙蓉。月明瑶瑟来双女,风起珠尘绕六龙。云里帝城蒲阪似,葱葱御气绛绡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