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题
陈
玉
垒
太
史
清
华
楼
居
集
句
四
首
(
其
三
)
峨
眉
山
月
半
轮
秋
,
烽
火
城
西
百
尺
楼
。
烟
柳
疏
疏
人
悄
悄
,
西
风
淡
淡
水
悠
悠
。
闹
依
陶
士
开
三
径
,
肯
学
张
衡
咏
四
愁
。
见
说
夜
深
星
斗
畔
,
群
仙
相
望
在
瀛
洲
。
山水
写景
咏物
抒情
秋节
峨眉山
月
写水
离别
秋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华楼居的环境与氛围。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以峨眉山的月色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秋夜景象,暗示了清华楼居的静谧与高雅。接着,“烽火城西百尺楼”一句看似突兀,实则巧妙地将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宁静对比,使画面更加丰富。“烟柳疏疏人悄悄,西风淡淡水悠悠”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清华楼居的环境特点:烟雾缭绕的柳树下,人声稀少,西风吹拂,水面平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这种景致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也映射出居住者内心的淡泊与超然。“闹依陶士开三径,肯学张衡咏四愁”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文人雅趣的追求。陶渊明的“三径”,象征着归隐后的简单生活;张衡的“四愁”,则是对人生忧患的深刻思考。这两句诗既是对前人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表达。最后,“见说夜深星斗畔,群仙相望在瀛洲”两句,以神话传说为背景,将清华楼居的居住者置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之中,暗示其生活充满了诗意与神秘色彩。夜深之时,与星斗相伴,仿佛与仙界相通,更增添了诗的浪漫与想象空间。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清华楼居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典故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宁静、高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人雅趣的追求,是一首充满意境与哲思的作品。
猜您喜欢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虎岩听竹
清·陈玉衡
虎岩名胜本天开,谁种琅玕引我来。为爱谈禅参玉版,却教送韵出花台。声疑风雨秋将半,梦到潇湘冷作回。惟有山僧饶雅趣,伴君洒落绝尘埃。
车过武胜关雪中购得兰数本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车行楚豫交,蜿蜒入山腹。矫首望雄关,势绝天地蹙。一脊界江河,向背异寒燠。雪峰袭云衣,漠漠烟生玉。涛凝叠嶂松,翠压一涧竹。峥嵘幻冰花,僵踣慨众木。野人市修兰,仓卒得一束。坚.....
别燮玄圃后重寄
元·虞集
郭西山路有寒梅,想见临行首重回。夜听雨声知水长,满船明月几时开?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
南北朝·鲍照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
辽城望月
隋末唐初·李世民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湖寺拥碧轩
元·张雨
喧寂一尘隔,湖滨出宝坊。荷阴分补衲,水气杂烧香。书勘乌皮几,茵敷白?床。从来已公屋,诗客许徜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