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访
便
写景
山水
抒情
春天
写山
赞美
峨眉山
场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峨眉山绝顶,观赏到佛光的壮丽景象。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宗教神圣之处的崇拜。"峨眉峻极西南著,万景庄严诸佛住。" 开篇即勾勒出峨眉山雄伟的轮廓,强调其高大与庄严,暗示这里是佛陀居所,是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地方。接下来的几句 "我来雨霁群峰出,正值春暄三月暮。上方解冻僧入岩,远俗来游客填路。" 描述了作者在春末时节登山的情景,春天的暖意中,山中的雪开始融化,僧侣们进入山洞修行,而游客也纷纷而至,形成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随后的文字 "篮舆牵挽六十里,梯栈高低三万步。鱼贯攀缘筋力疲,鸟腾陡绝神魂惧。" 则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展示了作者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诗中还通过 "幽岩得照石发彩,阴洞有声雷蓄怒。楞伽仙音好鸟语,兜罗绵界神龙护。" 等句,营造出一种超自然的氛围,表达了对佛教世界的向往和敬畏之情。最后,诗人通过 "长虹欻放白毫光,淡墨俄瞻紫金聚。应真飞锡众共睹,圆相摄身人自顾。" 等句,将目光投射到佛祖的智慧光芒上,用“圆相”来形容佛光的庄严与神圣,从而引发出一系列关于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峨眉山自然景观和宗教氛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宇宙以及精神境界的深入探究。

王之望

220首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