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反义词
释义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处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析
“明察秋毫”与“洞若观火”有别:“明察秋毫”强调观察事物精细;“洞若观火”强调观察事物透彻、深远。
示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典故
离娄是神话中黄帝时代的人,相传他能够把百步之外的野兽细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无心说,像离娄这样的人可说是视力极好了。孟子在劝谏梁惠王行仁义之道时,曾经借用离娄的视力,他说:“如果有人说,他的力量可以举起百钧(三十斤为一钧)之物,却举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视力能够看见野兽初生的细毛,却看不见一堆木柴,请问大王您会相信他吗?”梁惠王回答:“当然不会。”孟子于是又说道:“举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见一堆木柴,是因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现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为大王您不肯行仁义之道,让恩泽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后来“明察秋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极细微的地方。
故事
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