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八下
拼音
qī shàng bā xià
释义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
出处
宋・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解析
“七上八下”与“忐忑不安”有别:“七上八下”只能形容心情;“忐忑不安”多用在书面语里。
示例
他就感觉得七上八下,心里老不自在。(沙汀《烦恼》)
典故
“七上八下”的“上下”是指“忐忑”,“七、八”是形容它的纷乱不定。在汉语的词语结构中常以七、八嵌在名词、动词间,多表示“多”、“杂乱”之意,名词的如:“七嘴八舌”、“七手八脚”,动词的如:“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一语见于宋代《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一・示吕机宜》,意为忐忑不安。语录记载:有人问禅宗大师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意思是说:禅宗主张佛在众生,那像狗这种畜牲到底有无佛性?赵州的回答并不一定,有时说“有”,有时说“无”。大慧普觉禅师就引这个例子来告诉有心向佛求证悟的人,要随时把这例子拿来参究,直向内心去求答案。有时会觉得内心纷乱难安,像嘴里咬到铁钉一般,毫无滋味,在此当头,千万别退却,因为这是即将体悟的时候。原来佛法缘于我们的心思,如果没有一切心思,哪需要佛法来度呢?心里纷乱难安,不就是体悟佛法的机缘吗?这里的“七上八下”就是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的意思。 + “七上八下”也可以用在表示中等的意思,形容普通而不出众。这种用法也在宋代文献就可以看到。在赵令畤《侯鲭录》卷七提到一段故事:宋朝傅钦之在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曾经奏章评论刘攽(bīn)的姪子仲冯。有一天,刘攽遇见了傅钦之,就说:“我的姪子是不是犯了什么过错,以致于让您要奏章来评论呢?”傅钦之感到惭愧,回答说:“这篇奏章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文字。”刘攽细看了之后,笑著说:“我姪子真的只是个普通人才啊!”原文中的“三平二满文字”和“七上八下人才”是对仗。“三平二满”也是宋代常用词语,例如宋・辛弃疾〈鹧鸪天・莫𣨼春光花下游〉词:“百年雨打风吹却,万事三平二满休。”也作“二平三满”。“三平二满”的意思也是普普通通,所以可以和“七上八下”相对。但是这种“七之上、八之下”的用法,后世罕见。
故事
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毒死了武大郎,武松向官府告状,官府置之不理。武松决定请街坊邻居作证亲审潘金莲。吏员出身的胡正卿在应邀之列,武松不许他中途离开,胡正卿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武松审问完毕,亲手血刃了潘金莲。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