惴惴不安

拼音
zhuì zhuì bù ān
释义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出处
《诗经・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析
“惴惴不安”与“忐忑不安”有别:“惴惴不安”侧重于形容害怕担心;“忐忑不安”侧重于形容心神不定。
示例
大家都认为这是震南村第一个大灾难,愁眉苦脸,惴惴不安。(欧阳山《苦斗》六七)
典故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抵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黄鸟〉是一首挽歌。根据史书记载,秦穆公死时,共有一百七十七人陪葬,其中包括子车氏的奄息、仲行、针虎三位贤良大臣。人民哀怜他们的命运,作〈黄鸟〉一诗以悼之,其内容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无理要求的憎恨与无奈,并传达出对受害者的无限同情。其中一段说道:黄雀交交地悲鸣,栖息在酸枣树上。是谁要跟著穆公去殉葬呢?是子车奄息啊!才德出众的奄息,走到将活埋自己的墓穴之前,禁不住恐惧而全身战栗。苍天啊苍天,为什么要杀害这样的好人啊?若能救赎他的性命,我愿代他死百回。其中“惴惴”是形容恐惧的样子。典源又见《诗经・小雅・小宛》,此诗内容是在讽刺周幽王的无才无德,并劝诫自己兄弟在乱世中要潜迹以避祸。其中“惴惴小心,如临于谷”则是表述在深谷之前,谨慎恐惧的样子。后来“惴惴不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因恐惧担忧而心神不安宁。
故事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任好死了,100多活人被送去殉葬,包括大臣子车氏家的三弟兄,他们三人都是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良臣。秦国人们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和痛惜,一时心里惴惴不安,纷纷愿意代替他们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