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废

拼音
bàn tú ér fèi
释义
半途:半途上;废: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补语;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解析
“半途而废”和“浅尝辄止”;都含有“中途停止;没有做到底”的意思。“半途而废”偏重在工作已做了不少;“浅尝辄止”偏重在稍微尝试一下。“半途而废”多用于事业和工作及学习和研究上;并带有惋惜的意味;“浅尝辄止”多用于学习上;有时也用于研究上。
示例
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半途而废,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典故
“半途而废”原作“半涂而废”。“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废”是指半路就停下来而不再前进,整句成语引申为事情没能持续下去就停止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庸》,孔子认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废,而他是绝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显露出对圣人德行的向慕。“半途而废”就用来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故事
东汉时期书生乐羊子一次拾到一块金子回家交给妻子,妻子告诫他不要贪图意外之财。他从那以后就外出求学,一年后回家,妻子用剪刀剪织布机上的绸子来打比方,希望他要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他坚持了七年终于学成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