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五裂

拼音
sì fēn wǔ liè
释义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政治等。
解析
“四分五裂”和“支离破碎”;都有“不完整的意思。但“四分五裂”偏重于“分裂;分散;”形容不能统一;“支离破碎”偏重于“零乱;不完整”损失很大。
示例
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严复《论世变之亟》)
典故
“四分五裂”原指四方受敌,国土易被分解割裂。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一》。战国时张仪在秦国任相国,受秦惠王重用,主张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打算让六国背叛合纵之约以事秦。张仪到魏国游说魏王,想让魏国首先事秦,让其他各国效法跟进。张仪告诉魏王说:“魏国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畅通四方的诸侯国,又没有名山大川的阻隔。从新郑到大梁只有二百多里,兵马飞驰,不用花多少力气就可以到达。南边和楚国接境,西边和韩国接境,北边和赵国接境,东边和齐国接境,士兵必须驻守四面边疆,总计防守边塞堡垒的人不下于十万。剩下可以和敌人对垒,保护国家安全的部队就不多了。魏国的地势,本来就是个战场。假使魏国向南与楚国友善而不和齐国友善,那么齐国就会攻打魏国的东面;向东与齐国友善而不和赵国友善,那么赵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北面;与韩国不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魏国的西面;不亲附楚国,那么楚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南面;这就是所谓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势啊!”张仪以告诉魏王,魏国正处于四方受敌的情势,国土容易被分解割裂,游说魏背弃合纵,加入连横以事秦。后来“四分五裂”被用来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团结。
故事
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其他诸侯国害怕秦国强大就采取“合纵”的办法联合抗秦。秦惠王任用魏国人张仪为相,到各国宣扬“连横”的策略,离间六国,威胁和引诱六国依附秦国。在张仪的活动下,六国联盟马上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