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以偿

拼音
rú yuàn yǐ cháng
释义
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6回:“在抚台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后来也祥甫竟如愿以偿,补授临清州缺。”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解析
“如愿以偿”和“称心如意”都可表示“愿望实现;极其满意”之意。但“如愿以偿”偏重于“称”和“如”;强调对人或事物感到满意;是一种满足的心理。
示例
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的北京大学。
典故
“如愿以偿”是指心愿得以实现。在比较早的文献中,如唐代韩愈〈新修滕王阁记〉说到:自己早想亲自前去滕王阁观赏,但是几次机会都擦身而过。滕王阁位于今江西省新建县城西章江门上的一座阁楼,为唐高祖子滕王元婴当洪州刺史时所建,落成之日,适被封为滕王,因以名阁。在韩愈心目中,那是江南第一美景,所以韩愈文章一开头就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冬,韩愈担任袁州刺史。袁州为南昌属邑,本来想这下子应该有机会“寄目偿所愿”。哪里知道,为人属下,事情一忙,机会仍然错失。这里的“寄目偿所愿”就含有“如愿以偿”的意思。后来“如愿以偿”这句成语可能就是由此演变而出,指心愿得以实现。当然,更明确的用法,出现在清朝曾国藩〈署安徽司禀陈管见数端伏候裁择由〉文:“惟军情瞬息千变,不知将来能如愿以偿否耳?”也见于《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提到有个人叫巴祥甫,送了重礼给童子良,童子良因此向抚台大人说好话,“后来巴祥甫竟其如愿以偿,补授临清州缺”,也就是当上了官。如果采取较宽的标准,当然韩愈的文章可以说是这句成语的典源,否则就可能到了清代才出现了。
故事
唐代庐陵书生欧明没有门路考取功名,只好与朋友去南海做生意,他们到彭泽,在湖上谈论传说中的青洪君,欧明很敬佩青洪君,忽然湖面出现一条大道,青洪君派使者请欧明下去,把婢女“如愿”嫁给他,从此他们事事如愿过上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