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黄不接

拼音
qīng huáng bù jiē
释义
青:田里的青苗;黄:成熟的庄稼。旧粮已吃完;新粮未成熟;口粮中断。也可借指其他物力或人才的中断。
出处
《元典章・户部・仓库》:“即日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各处物斛涌贵。”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总算安然改业,否则也许还有一段青黄不接的失业时期。(邹韬奋《经历 英文教员》)
典故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相,推行名为“青苗法”,俗称“青苗钱”的财政新政。政府在每年农家经济拮据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正月贷而夏还,五月贷而秋还,还本时纳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贷剥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欧阳修上书反对新法,认为此法是向人民放债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陈施行青苗钱不当的地方,他认为:“夏季的粮食钱在春天发放,刚好是新谷还没成熟,存粮又已吃完的时候,虽然不是每一户人家都缺少粮食,但也有粮食不够的,这还可以说是惠政。可是在麦子成熟、户户不缺钱粮的五月发放,就算不得『救济困乏』,简直就是向人民放债取利!”后来“青黄不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新谷还没成熟,存粮又已吃完;亦用来比喻有所匮乏,一时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