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陈相因

拼音
chén chén xiāng yīn
释义
陈:旧;因:沿袭。原指皇家粮仓里;陈粮再加上陈粮;年年堆积。后用以比喻沿袭旧的一套;没有改进和创新。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毫无创新。
示例
而儒者又疏阔,其言庸迂,陈陈相因。(清・恽敬《上陈笠帆按察书》)
典故
根据《史记・卷三○・平准书》的记载,汉代初期,国家太平无事,老百姓丰衣足食,各地方粮仓里都积满了谷子,府库中财物充足。至于京都就更不用说了,京城里库存的钱币数以万计,穿钱的绳索都已腐烂而难以点数实际的金额。京城的大粮仓里的粮食,逐年不断地增加,仓库已经塞满装不下,就露天乱堆在粮仓之外,而这些粮食最后竟都霉烂腐败而不能食用,可见汉代初期国家仓廪充实的实况。“陈陈相因”原说旧谷一年一年地累积堆陈;后来被用来比喻因袭旧例,缺乏创新。
故事
西汉初年,刘邦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使得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汉文帝和汉景帝仍坚持这个既定的国策,因此国库里钱币堆成山,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陈陈相因,仓库容纳不下,只好露天堆放,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