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模作样
拼音
zhuāng mó zuò yàng
反义词
释义
故意装样子作姿态。形容做作;不自然。
出处
元・无名氏《冻苏秦》:“也不问别来无恙,放下一张饭床,上面都没摆当,冷酒冷汤,着咱如何近傍,百般装模作样。”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析
①“装模作样”和“装腔作势”;都有“故意做出姿态”的意思;但“装模作样”偏重在虚假和不真实;含有“装样子;借以欺人”的意思;“装腔作势”偏重在以某种身份、地位、架势来吓唬人或引人注意;可用于说话、文章、表演等方面。②见“矫揉造作”。
示例
巴金《探索集 说真话》:“可是我看见他装模作样毫不红脸,我心里真不好受。”
典故
“装模作样”原作“作模作样”,见于《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临济慧照禅师为佛教临济宗之祖,每以叱喝或棒喝化人,极为严苛,但门徒很多,为禅宗最兴盛的一个派别。《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为其门人慧然所编,其中一段记载禅师对“佛是究竟”这个问题的回答。禅师解释佛所谓的三十二相,是因应众生不同因缘,而化现适当身分以教导众生,但这些相都不过是幻化,实际上“无相乃真形”,“真佛无形,真法无相”。若不能明白法空的真谛,执意于各种幻化的虚相中追索,最后将被狐精妖魅等不实之物所迷惑,永远无法见到佛之究竟,反而落入旁门外道中。此处禅师所谓的“作模作样”,是指勤下工夫,苦心经营,极为坚持的模样。后来“装模作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但语义转化成用来指故意做作,不是出于自然的表现,如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第六四回:“小弟此番前来,一来奉旨钦命,二来包相钧谕,三来大哥的分派。故此装模作样,扮成这番光景,遍处找寻二哥。”就是这个意思。
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计三气周瑜。周瑜病倒,不久就一命呜呼。诸葛亮代表刘备前去吊唁,在周瑜灵前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别人一点也看不出他是装模作样的,认为诸葛亮心胸豁达,不计前嫌。鲁肃也认为周瑜心胸狭隘。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