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

拼音
diào mín fá zuì
近义词
释义
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出处
《宋书・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锄强扶弱。
示例
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典故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号令天下的威权已经不再,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夺,大国经常透过战争来扩充自己的领土,同时逼使弱小的国家听从号令,进而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号称“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此时不过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兼并的情况更加剧烈,无辜百姓伤亡无数。然而在这段动荡不安的时代,却也是思想、学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的戏码此时正在历史舞台上一一演出。孟子是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贵民轻君等思想。《孟子・梁惠王下》记载:齐国人攻打燕国,并占领了燕国的土地,因而引来各国诸侯打算合力讨伐齐国。齐王对于诸侯联军的可能来侵,非常担心,于是询问孟子的看法。孟子听后便举商汤为例,他仅凭著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了天下。当他分别向东方及南方征讨时,西边以及北边国家的百姓们都纷纷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民此时企盼商汤早点到来,就像是旱灾时巴望著下雨一样。因为商汤的来到,诛杀了残暴的君王,同时抚慰那些受害的百姓,这就像是下了及时雨一般,人民自然非常高兴。后来这个故事浓缩成“吊民伐罪”,用来指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以抚慰受难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