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

拼音
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释义
萍:浮萍;是随风飘荡;聚散离合不定的一种厥类植物。像浮萍随水飘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出处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无深交。
解析
见“邂逅相遇”。
示例
此生平第二知心交也。惜萍水相逢,聚首无多日耳。(清・沈复《浮生六记 浪游记快》)
典故
浮萍是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水草,叶扁平而小,面背皆青,有须根下垂水中,会随水流四处漂动。古人观察浮萍的漂动,觉得人生的聚散,有如浮萍,所以有“萍水相逢”的说法。一般认为这句话是出自于唐代王勃所写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就是通俗所称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王勃参加洪州都督阎公于滕王阁上盛宴时所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诵千古。但除这两句外,文章中也有几句写到奔波天涯的失意游子,“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意思是说:“群山峻岭,是如此难以超越,但有谁会去同情于迷路于其中的人?在天涯奔波中,偶然相遇的人竟都是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当然王勃在文章中,说这几句话是别有所指的,是在为那些有志难伸的人,抒发自己的看法。后来“萍水相逢”被摘出成一句成语,比喻人本素不相识,因机缘巧合偶然相逢。就缘分来说,自是有缘;但就交情来讲,则尚属微浅。这句成语有时偏于缘分,有时偏于交情,使用时要特别留意。
故事
公元676年,唐朝著名的文学家王勃因罪被免官,前去交趾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宴请文人志士及他的女婿吴子章,邀请他们为它作序,王勃作《滕王阁序》感慨:“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